一些头脑开明或者灵活的人都纷纷成为了一些大商人。
乌尔班五世于是面对的就是一个对宗教不是很人情的国家,虽然大明人口不少,但是真正兴奋宗教的人不多。
这种现象在大明非常常见,基本上没有什么信封宗教,之前在蒙元统治之下,百姓生不如死,起来反抗很多人都被杀死,于是走投无路的百姓纷纷投奔宗教,甚至将自己的儿女送给番僧们,以显示对信仰的坚定,希望生活能够得到改善。
但是此时不同了,大明帝国的民富国强,全部的徭役都被废除了,同时帝国土地储备非常大,眼下根本就没有出现人多地少的情况,况且大明帝国对于人口和土地的控制是非常严格的,一旦一个地方出现了人口增长太多,尤其是农民多了,大明帝国都会通过政策将人口迁移出去,开辟新的地方。
避免出现人口太多,尤其是农民太多,土地太少的局面出现,同时大明帝国放开了人口流动,于是农民不再被栓死在土地上,可以自由流动,于是就避免了一个地方人口暴涨之后,土地不足的情况发生。
随着大明百姓生活的富足,于是就更加没有人对宗教有兴趣了,当面是为了能够过上好日子,所以才寄托在宗教下面,但是此时大明皇帝刘明远给了他们好日子,于是很多人都在家**奉刘明远的画像,刘明远就是他们心中的神。
在对大明有了一番了解之后,乌尔班五世也知道想要在大明打开天主教的突破非常不容易,大明土生土长的道教之所以香火旺盛,主要是道教已经融入到了东方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尤其是汉人百姓对于道教的影响无处不在,出门、娶妻、丧葬等等,都是受到道教影响,于是道教才会非常旺盛。
同时乌尔班五世也注意到,道教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对于他的教义规范的非常广泛,没有太准确的定为,修道的方式也非常随意,不一定局限于道观里面,道教的很多传奇人物都市出自民间,甚至是山林之中。
乌尔班五世同时也发现道教对于传统世俗的习俗全部尊重,完全融入到了大明帝国的百姓的生活之中。
乌尔班五世也知道这些年佛教在大明帝国发展非常缓慢,主要是原因就是当面大明皇帝刘明远对于佛教的清规戒律非常不满,反倒是大理推崇道教思想,提倡天人合一,yīn阳结合等,顺其自然的道法。
乌尔班五世在来到大明没多久之后,就被要求参加了一场道教组织的祈福法会,为大明帝国的祈福,保佑帝国风调雨顺。
乌尔班五世非常不顺心的观看了整个过程,但是也让乌尔班五世深刻感受到了道教为什么这样受欢迎了,道教接地气,同时不排斥异己,最重要的是道教附和大明帝国皇帝的思想,对于天人自然的理解,yīn阳五行的判断,于是才会被大明推崇为国教的地位。
这些年番僧们的藏教也开始受到百姓喜欢,就是因为藏教改变了进城佛教的思想,开始朝着道教天人自然方向发展,并且提成弟子们结婚,孕育后代。
于是藏教很快就被大明皇室接受了,并且藏教对商业非常感兴趣,更是附和大明致富的理念,相对于那些整天修行,还有靠官府养活的一些宗教相比,藏教和道教都开始进行商业化运作,信徒的朝拜,上香,游玩,礼品等都获得了大量的好处。
乌尔班五世在道教的法会上面不仅看到了的很多道教的道长,同时也看到了很多大明权贵,甚至还有很多藏教的僧人,藏教和道教已经走得非常近,两家似乎都非常友好。
同时在法会结束之后,道教又发起了一份拍卖,目的是为了给边缘地区的儿童建在学校。
这样的慈善事业,同时拍下拍品的权贵们还可以得到一些名声上的奖励,于是场面非常好,权贵们喜欢使用金钱获得一些想象力和知名度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