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23 章(第3/4页)  ¥19.99:顶尖广告高手自曝行业内幕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碟,PC和iMac 兼容。

    你们将能亲身体验。

    《十九块九九》的原声带可在www.aprilfish.fr网站上找到。

    塔玛拉的服饰由斯特拉麦卡特尼为担纲设计师的克罗依(Chloe)牌提供。

    感谢马尼埃尔卡尔卡松、让保尔昂托文、加布里埃尔戈切、蒂利古努、米歇尔乌尔贝克、帕米拉勒慕尔、帕斯卡芒利、凡桑拉瓦雷克、斯特凡里查和德尔菲娜瓦雷特。

    此书的出版也是他们的过错。

    《¥19.99》译后记(1)

    奥克塔夫难道就是作者弗雷德里克贝格伯德本人?这本书是不是他的自传?读者的这些提问并非毫无来由。在现实生活中,贝格伯德的确是个广告人。而此书的出版又恰恰结束了他的广告人的职业生涯。

    就在本书即将出版之际,贝格伯德仍坐在赫赫有名的扬雅集团(Young & Rubicam)法国分公司的办公室里。像奥克塔夫一样,他也是创意人员。十年来,他发明了不知多少广告标

    语。他承认,最初,看到法国甚至欧洲各地都悬挂着他发明的广告词时,的确感到非常得意。而这广告美梦迅速变成了缠人恶梦。每次面对那些“我付钱,所以我正确”的人物时,他感到愤怒,感到耻辱。十年的累积终于成就了这本书。他太熟悉广告界,太熟悉广告公司内部的运作,详尽的描绘进而极具说服力。奥克塔夫的身上确实有作者的身影,只是奥克塔夫比现实生活中的作者更富有、更颓废、更自大、更有才、更有胆,中dú也更深。作者保证书中有四分之三的内容是真事,那些愈奇怪的部分往往愈真实。恐怕正是由于这大胆、真实的描写让他的扬雅集团老板以重大错误为理由炒了他的鱿鱼。这似乎正中了作者的意愿,因为他在书的一开始就写道:“我写这本书就是为了被炒鱿鱼。”只是,炒鱿鱼并没有伴随着作者所希望的巨额赔偿金。为此,贝格伯德打了官司,结果当然像众多束手无策的消费者一样,败给了他那强大的对手。作者以其遭遇,又一次给这个社会提供了一个例证。幸好强大的对手并未能阻止此书的出版,在作者被炒鱿鱼后一个多月,《99法郎》上了法国书店的书架,并迅速成为畅销书,随即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并将改编成电影……

    贝格伯德现在是文学批评家,在电台、电视频频曝光,人们付他钱让他读小说,可谓是快乐人生。

    谈起他的身世,不得不承认他是个幸运儿。他于1965年9月21日出生在巴黎西部的富裕郊区诺依。父亲在猎头公司就事,母亲搞文学翻译。在巴黎两所著名的中学毕业后,他随后进了法国政治学院(Institut D'Etudes Politiques De Paris, Sc Po)和信息传播高等学院(CELSA)。24岁时,他手拿一份市场广告的硕士后(DESS)文凭,开始了他多栖的职业生涯。身为广告人,他在世界顶级的扬雅集团做广告创意;身为记者,他为法国时尚杂志诸如《巴黎竞赛》提供社jiāo新闻;身为主持人,他不仅在电台献声,还在法国Paris Première(巴黎第一)电视台主持文学节目;身为文学批评家,他更在《费加罗》报的文学版指手画脚。与此同时,他也是一位频频的创刊发起人。自从1992年,他就发起了数份期刊,并任其主编。而在其大学时代就发起的《大粪俱乐部》一直坚持了十年,在当时可谓“臭”名昭著。1994年,他延用巴黎著名的圣日耳曼区的文学咖啡的名字“花神”发起一项新的文学奖“花神奖”。

    在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身份中,贝格伯德最呵护的恐怕是其作家身份。他是位勤奋的作家,在相继出版了小说《失衡之年轻男子的回忆》(Mémoire d'un j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