枚的旧纱锭、200台的旧布机为基础,筹建台湾岛的第一大纺织厂台元纺织厂。
“台元”一pào打响,不仅产量高居全台纺织业榜首,而且成本低,销路广阔。吴舜文没有为眼前的成就所陶醉,她深知岛内市场毕竟有限,必须把目光投向海外,以外销为主、内销为辅的经营策略成了她的主导思想。
她果断地投资5万美元,从当时纺织业已较发达的日本引进了最新的设备,并安装了多种鉴定质量的仪器,亲自把好质量关。这一富有远见的举措,不仅使“台元”稳居台湾第一,而且迅速地打开了澳大利亚、美国、欧洲、非洲、日本、香港等地的市场。1962年,台元纺织厂荣获全台湾棉纺品质量优良第一名金像奖。
从1969年起,“台元”由于其产品出口率高达99%以上,而连续15年获“台湾外销绩优最高奖”。到1986年,“台元”已拥有织机2000台,纱锭21万枚,员工6800人,资本总额高达80多亿新台币吴舜文的梦想成真,“台元”当之无愧的成为台湾第一大纺织厂了。
但是,她仍然没有满足于目前的成就,而是以“台元”为中心逐渐扩展建立起自己的纺织王国:她先后成立了元生纺织公司、台文针织公司、联达实业公司、台兴纺织制线公司、牛仔布厂等,成了名副其实的“纺织女王”。
她凭高瞻、创新迎来她的汽车时代
当吴舜文在台湾纺织业界渐成气候的时候,她的夫君严庆龄却在汽车制造业里举步维艰。长期以来,台湾的汽车工业是一片空白。50年代初期,台湾人均年收入只有2300台币,一般人根本买不起昂贵的汽车。台湾当局每年限定仅发50辆的汽车牌照,而按成本计算,汽车生产厂家每年最低限度要超过100辆,才能维持生产。况且汽车业设备昂贵,技术xìng强,质量要求高,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实现100%的自制率,又无法大量生产来降低成本,更谈不上打人国际市场参与竞争了。
在内无大销路,外无竞争力,当局不支持,设备技术欠缺的严峻形势面前,严庆龄却执意投身于汽车业,无怪乎在“裕隆”建厂之初,就有人嘲笑严庆龄是天下第一号“大傻瓜”。然而,吴舜文却坚信丈夫的决策是正确的,将来必定能够成功。所以,每当丈夫在事业上受挫而郁闷难抑时,吴舜文就满腔热忱地安慰他,鼓励他。在财政上更是将“台元”所获的利润源源不断地输入到丈夫的裕隆公司的账户上,支持严庆龄度过最困难的创业岁月。
裕隆汽车厂以拆卸美军报废的吉普车起步,经过两年的研究开发,才于1956年制造出第一辆吉普车。第二年,他与美国米汉纳金属公司签订技术合作协定,自制引擎,几乎完全用手工制造出10辆吉普车。接着,与美国威力斯公司合作,此时才进入了批量生产吉普车的阶段。后来,它又与日本的日产自动车公司合作,于1959年生产出第一辆卡车,1960年生产出第一辆“青鸟牌”小轿车。
1962年,它与意大利诺森蒂工业公司签约制造摩托车。就这样,裕隆公司在技术上不断地创新、进步,到1965年累计生产了1万多辆汽车,使之初具规模。这时,裕隆公司要想使产量达到经济生产单位,必须继续增加投资。
但是,公司这时已负债经营多年,早己债台高筑,不少人劝严庆龄就此罢手,转做房地产。只有吴舜文义无反顾地支持丈夫继续干下去,她再次从台元的盈余中拿出一大笔钱,投资裕隆,才使裕隆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有付出必有回报。1976年,裕隆汽车公司生产汽车16万辆,终于雄居台湾5家汽车公司之首。到1981年,年产汽车高达574万辆,营业额也由当初的3亿多元台币跳到160亿台币。裕隆的业务蒸蒸日上,连美国最大的新闻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