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很多,与汉唐粗放的政权不下乡,“太守县令承包责任制”,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p>
加上商业兴盛,流动增加,因此官员比汉唐多,这是正常的。</p>
但是经过多年施政之后,朝廷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之前的设计还是过于粗放,有些部门官员偏多,有些部门官员又偏少,因此有必要做一次调整。</p>
这就涉及到定额的问题。</p>
公务员改革,这是真真正正的深水区。</p>
苏辙有个手下叫白中孚,对苏辙建议:“吏额其实并不难定。以前负责这个事情的部门叫流内铨,如今更名为了侍郎左选,是事务最繁重的部门。”</p>
“我们就拿这个部门来举例,以前负责考铨的吏员只有十来人,如今多到了几十人,这就是事务并没有增加,而用吏数倍于以前。”</p>
“为什么呢?因为元丰改制以前,国家没有对官吏实施重法、重禄,吏员们贪图贿赂,又不愿意人多了分散收入,故而竭力办事,劳而不避。”</p>
“今行重法,给重禄,贿赂比以前少了,吏员们也有固定收入了,因此都不忌部门加人,反而高兴于少事。”</p>
“这就是吏额这些年来的本质变化。”</p>
“要定下来一个部门需要多少人,其实很简单,旧法以各司的事务难易程度,一共分了七等,我们将之作为标准,繁重的工作算作一分,轻松的工作至一厘以下。”</p>
“我们只要取逐司两个月的事务,做一个分析统计,所有事务的分数就能够定下来,再积若干分为一人。如此一来,每个部门吏额多少之限,无所逃矣。”</p>
苏辙认为这个建议很有价值,又加上自己的思路,就是目前并不裁撤一人,只需要等待吏员年满转出,或者身故,吏员超额的那些部门不做补充,等到及额而止就可以了。</p>
如此不显山不露水,不过十年,超额的那些部门自然就消尽。</p>
应该说苏辙这个主张是非常合理且具有可操作性的,于是这个建议上报到尚书省,当时就获得通过。</p>
数月之后,诸司的统计工作完成,苏辙又根据统计数据做成报告,以申三省。</p>
吕大防得书大喜,认为这必将是自己任上的大政绩,特别重视,专门成立一个部门的来详定此事。</p>
有个叫任永寿的吏员,为人精悍而滑,预先知道朝廷要进行吏额改革,提前做好准备。</p>
每次见到吕大防,都能侃侃而谈。</p>
交流好书,关注vx公众号.【书友大本营】。现在关注,可领现金红包!</p>
这让吕大防很欣赏,即于尚书省创立吏额房,让任永寿与几个吏员筹备此事。</p>
但是吕大防犯了个错误,想吃独食,又因为吏额房是新成立的部门,没有告知门下省,“凡奏上行下,皆大防自专,不复经由两省”。</p>
但是高滔滔是必须知晓这件事情的,一天,内中出了两封高滔滔签署同意的文书到中书,其中一封就是同意一个部门吏额的事情。</p>
门下省收到这封文书后,当值的吏员去找本省侍郎刘挚,请封送尚书省,不予处理。</p>
刘挚说道:“凡是内中当时文书,必录黄过门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