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零六章 通古寺(第1/2页)  灵修杂谈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烧烤挑选的地点是行至山腰的一处山窝,山窝在山的背风面,有一滩面积不小的草地,草地两侧被一人高的岩石和土堆环抱,背后仅靠大山,正面有一豁口,山风吹不到,烈日也照不进来。

    猫哥带领几个男生招呼着就把时亦修他们借来的烧烤架子整理出来,在那些岩壁上找到平整的阶面,东一个西一个摆放好,有的岩石面确实不怎么怎么平整,就全靠几块垫脚石把烧烤架的网面找平,再在四个腿上用石头压住,防止料理的过程中架子位移,不多时这山窝的一圈岩壁上都摆上了大大小小的烤架。

    不得不说这个烧烤地点选的还是很到位,在寻找到这个地点之前,他们发现了一条顺着山体而下的溪流,看样子应该是山顶的镜湖形成的分支。溪流常年累月的冲刷山路,已经形成一条半米来深,一米之宽的流道,而这条小溪就在那个山窝窝入口下面不远处,看着溪水也算干净,正适合用作洗菜和清理之用。

    班里的几位女生在男同胞们忙着搭架子、砸木炭、铺塑料布的同时,她们就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食料,将那些需要稍微清洗的蔬菜摘选出来,在溪水中冲刷干净,放到了备好的大块干净塑料布上,再摆上其他干净的食物、新鲜的肉串,放上水果饮料,准备工作就做的差不多了,然后就轮到一些有点厨艺功底的学生开始发挥,他们不仅带了瓶瓶罐罐的粉末佐料,有些同学不觉得麻烦地还自备了盘子和一次性手套,一边给四周的人分发一边对同伴们介绍,这些是辣椒粉、那些是孜然、眼前这一瓶是盐类,那一瓶,哦,那一瓶是我的粉底你别乱动。俨然一副要吃大餐的节奏。

    待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完成后,离太阳升至杆头还差几分,同学们一路走来的沉郁也被这山间之风一扫而空,一群充满朝气的人们又跃跃欲试准备继续向上攀登。

    班长李兴伟自告奋勇担起了为大家守护行李的责任,另外有几个平日里就比较宅的家伙,终于能借此机会好好休整一番,在他们看来,好山好水都不如躺下流口水。

    就这样凑够了一桌牌友后,班级内的其他同学又沿着自己选定的路线择路而上,这其中主要分成了两条路:胆子大些,希图来场冒险之旅的大多数男生和部分女生选择了沿着溪水顺流而上,这是一条人迹罕至的路径,甚至你都不能将那些自然形成的石头堆称之为路,它最多比两侧的深草丛好攀登些。

    而另一些人,包括时亦修在内,他们则遵照前人的足迹,沿着小路向大道走去,因为这是最快的登顶捷径,对于时亦修来说,最省力、最省事的路就是他要走的路,这一点他和627的其他人选择就截然不同,当然除了原地等待的小何以外。

    但是无论是哪一条路,他们都向班长保证过一个小时后准时返回这里,不然只能吃一些残羹冷炙可怨不得别人。

    约莫走了十分钟左右的上坡路了,再转过一个山坡,时亦修就绕到了途径古寺的大道上。

    古寺名为单名一个通字,称谓通古寺,位于野山坡南麓,俗称野山庙。占地9亩。据《定京志》记载:隋世宗年间(584年-606年)赐额“通”。始建于隋太祖五年(512年)。历代都有修建,现存建筑为清代结构。有大院4进,近年已进行修葺。庙内尚存多朝多代修庙的碑石多方,皆列入碑林妥为保护。

    相传这庙的前身,是隋朝祭祀祖先的宗庙。由皇帝诏令诸侯祭祀界内山川之神。寺庙建成后,香火旺盛。以至屡毁屡建,致于今日。

    通古寺寺外本有鳌座一尊。奈何时间久远碑首、碑身已不存,溶化在山谷,徒留巨大石鳌依旧盘伏于大树之下。

    庙门两旁一对石狮,则历经风吹雨打依旧忠实地蹲立,目视前方。寺庙山门为城楼形制,巍峨高耸。三间大殿位于城墙之上,底部辟一拱门。入口处票价:每人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