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72章 等待(第1/3页)  布衣崛起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传达圣旨的太监已经出了皇宫,奔向南阳。钦差大人当然不会跑到清风寨去找刘成栋,既然是招安就得有招安的样子,刘成栋需要身着麻衣到南阳府请罪,然后招安才算正式完成。

    天下大乱时就简单多了,很多时候太监都不用出动,几个县官直接把文书送过去,然后草头王转眼变官军。

    像张献忠这种叛降无常的人,在乱世中的生存机会才是最大的。至于一些文官借着招安干掉“匪首”的戏码,更是屡见不鲜。

    王珪和他的仆从已经从清风寨搬到了条件更好的明月寨,其本人住在刘成栋刚建成的宅子里,勋阳府和南阳府过来的文书衙役沾了青石先生的光,在明月寨大吃大喝。

    拳头大的红烧狮子头,没见过,想不到猪肉也能做得这么好吃;红烧肉,好吧,感觉比狮子头更好吃;野菜炒鸡蛋,口水止不住的往下流;糖醋排骨,顾不上什么文雅了。

    王珪这几天一边教导李响,一边参观明月寨的各项设施。

    王珪很是赞赏了一番明月寨的下水道和卫生制度,士大夫一般都好洁。至于女学的外科手术,王珪虽然清楚其巨大意义,但仍然告诫李响要好好隐藏,不要被人抓住把柄。这一天,王珪来到了刚刚开学的蒙学。

    李梦空很兴奋,直接把上第一节课的另外一名老童生踢走,那位老人心里大骂,跑到李响这里告状。李响无语,只好带着这个老头子,陪着王珪一起围观李梦空上课的场面。

    “上次讲到了上元节的由来,老夫今日来谈谈中秋。我大周百姓自古便注重团圆,讲亲情,讲人伦,这是我们与蛮夷的最大区别……”王珪捻着胡子,双目放光地看着李梦空由中秋节讲到蛮夷,由蛮夷讲到大周,然后又讲到明月寨。

    李响和刘成栋对视一眼,苦笑摇头。

    风俗课后是拼音识字课,然后休息了一柱香时间,之后便是让这些孩子们痛苦不堪的算学课。眼见几个跟不上进度的孩子眼圈发红,王珪暗暗好笑。

    王珪突然看向李响,仿佛要把李响看个通透。“这风俗课是很好的,这些孩子明白了我大周的习俗,也便明白了这世间的规矩。算学课也是六艺之一,只是为何没有圣人之学?”

    李响松了口气,还好自己早有准备,“好叫夫子知道,我明月寨的蒙学是寨民一起出钱建的,每日的铅笔、纸张,加上三顿干饭是极大的负担。既然是寨民出资,当然是寨民决定自己的孩子学什么。”

    王珪勉强点点头,算是认可这种说辞,只听李响继续道:“风俗课可让孩子明白规矩礼仪,孝敬师长。识字和算学算是安身立命之本,明月寨将来遍地是工坊,这些孩子大多会继承家业。”

    “而学习四书五经,参加科举的话,只有百里挑一的人才能当上秀才,更高的功名便想都不敢想了。”

    这个说法很有杀伤力,刘成栋、刘素素和官差,包括李梦空都心有戚戚。这年头培养出一个秀才的成本高得吓人,需要一个家庭十几年的付出,一般还要加上亲朋的接济。

    而寒门出举子的背后,往往是一个家族几代人的牺牲,所以才会有富贵还乡、造福乡里的说法,不然会被人戳脊梁骨。

    至于一朝得中进士,乖乖,如无例外便可早就一个乡绅世家。在大周的科举面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就是渣渣。

    王珪自然明白读书科举的不易,李响趁热打铁,“寨民们付出如此高昂的代价将自己的孩子送到这里,主要还是存着安身立命的目的,都想让自己的孩子摆脱睁眼瞎的困境,好有一技之长。”

    “只要明月寨的公中有了余钱,小子一定选些好的文章教给孩子们。蒙学现在只有半天的课程,有条件的人家当然可以另外聘请夫子教导学问,小子求之不得。”

    明月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