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23章 天大的面子(第1/3页)  盛世仙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说起儒家,就不得不提到历史上的一件大事,焚书坑儒。

    秦始皇灭六国后,为了进一步巩固政权,统一思想。便听信李斯之言,很快作出了一个决定。在全国范围内,焚烧诸子百家经典。其中,又以《诗》、《书》二经为首。这两本书,正是儒家最为重要的著作之一。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

    “黥为城旦”什么意思?这是秦朝的两种酷刑。黥刑,又叫墨刑,用刀在犯人脸上刻字,并用墨汁涂抹在伤口之上,使其永不褪色。“城旦”,则是强制犯人去边关修建长城,当免费劳力。可在当时的那种条件下,修建长城,就等于去送死,基本都是有去无回。

    而到了“焚书”的中后期,律法更加森严,连谈论《诗》、《书》的,都要被处死。“以古非今”者,灭族!这对于儒家学派来说,可谓是致命的打击。当时的氛围有多么恐怖,从秦始皇长子,公子扶苏的话语中就能感受到一二。

    “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可就是因为这么一句大实话,扶苏便触怒了秦始皇。直接被逐出了咸阳,派去协助蒙恬修建长城。由此可见,秦始皇对于“焚书”的决心,有多么的强烈了。

    以至于后来,始皇下令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留下了千古骂名。虽然一部分学者认为,这些被坑杀的人并非“儒家学子”,而是一些蒙骗秦始皇,说能寻找到“长生不老药”的江湖术士。但这并不能否认,儒家正是这一场浩劫中最大受害者的事实。

    而秦始皇之所以会作出这样的决定,正是因为太过相信法家了。秦国能灭掉六国,一统天下,跟重用法家学派有着巨大的关系。从商鞅变法,到嬴政上位,启用韩非、李斯等人。秦国是在经历了上百年的改革发展,才得以从一个弹丸之地、一个最贫穷的小国,逐渐强大到灭掉六国的地步。

    法家思想主张以法治国,特别是秦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用的是“重典”,各项法律都极其严苛。可“重典之下”,往往民不聊生、人心惶惶。这与儒家的讲求的“礼治”,正好背道而驰。

    孔子认为,“人而不仁,如何礼?”因而儒家学派主张的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是用道德规范,以一种柔和的方式去约束人。而非法家提倡的,通过残酷的刑罚,来使人恐惧和害怕。

    换句话说,相较于其它学派。儒家,是真正的站在了整个大秦帝国的对立面。嬴政,自然十分痛恨儒学。加上当时的大秦帝国,刚刚一统天下。而后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创下了亘古未有之大业。嬴政自诩功高三皇五帝,如何会将六国之人放在眼中?

    但“焚书坑儒”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波及整个天下的。正如公子扶苏所说,“诸生皆诵法孔子”。儒学在当时,已经是六国最大的学派了。大秦境内,崇尚儒学者,数不胜数。嬴政急于统一思想,用“焚书”这种扼杀民智的做法,直接动摇了秦朝统治的根基。

    从某种意义上讲,秦朝对儒家学说的毁坏,以及对儒家学子的迫害,间接推动了秦末的农民起义。这是朝廷制度,与百姓思想上的冲突,是最无法磨合的。皇帝的想法,站在了天下人的对立面,百姓自然无法接受这样的统治。反抗,是必然的。

    因而刘邦在建立汉朝后,立刻便取消了秦朝的“严刑峻法“。主张以儒家思想治国,以法家为辅。高祖十二年,更是亲自前往曲阜祭祀孔子,封孔子的第八世孙孔腾为奉祀君。而这种以儒学治国的理念,到了汉武帝时期,达到了顶峰。自此以后的两千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