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悲情雍正-部分为摘录非原创(第1/3页)  换一种方式去爱-清穿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钗头凤

    --官官

    红泥炉,白玉手。

    青梅何煮帝王愁。

    人情恶,世凉薄。

    流言如戟,碧血难书。

    莫,莫,莫!

    繁华旧,痴梦留。

    铁马金戈丹心付。

    泪无去,天有忧。

    江山几重,锦绣谁托。

    落,落,落!

    不知道为什么,每回想到雍正,总是想到钗头凤,于是官官就参照陆游的钗头凤,自己填了一首。按说一个铁腕帝王如他,让人能想到的该是挥斥方逑的豪迈,或是权握天下的霸气,再不济也该是片刻断人生死的无情冷性。可是想到雍正,我总是情不自禁地在脑海中飘过:“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这两句诗。

    说实话官官原先并非雍正迷,现在也说不上,个人对雍正的治国方略很欣赏,对他不计身后名将贪官污吏严惩到底的决心很欣赏,对他那种爱憎分明也很欣赏。

    可是写文这些日子,每回查一些关于他的资料,让我看到一个不同于人们口耳相传,不同于电视小说中的雍正,每每看着资料上的字字句句,心情会抑郁好半天,有几次更是情不自禁地哭了起来。官官虽然写得是关于雍正的小说,但在真正想展示一个真实的雍正时,不想用修饰过的文笔来描写他,只摘录一些他平常的朱批,书法,感言,亲们可以自己体会!其中的注,多是摘录网上贴资料的人的感言,一部分是官官写的。

    1)卿(鄂尔泰)看竟有如此可笑之事,如此可恨之人。虽系匪类逆言,览其言语不为无因。似此大清国皇帝做不得矣!还要朕怎么样?

    注:这是曾静一案发生后他和鄂尔泰在密折之上说的体己话,谈到最后他还很委屈的问了鄂尔泰一句,民间的舆论真的是这样吗(大意),言语之间委屈,牢骚,真情流露。(关于曾静一案,见本章末)

    2)“皇考以大事遗付冲人,今生母若执意如此,臣更何所瞻依?将何以对以对天下臣民?亦为以身相从耳。”

    注:这是康熙死后,德妃要以死相殉,给雍正下马威的时候,雍正说的话,大意就是:你死我就死,省得我以后无颜面对天下臣民,蒙受不孝的恶名”。亲生母子啊!德妃何其忍心,难道四四就不是她生的?

    3)“朕安,你实在为朕放心,实力不能撑,也顾不得丢丑了。况受过暑,一点热也受不得,只得以身荷之重,着实惜养,不必为朕过虑。”

    注:这是德妃死后,天气异常酷热,雍正为不落人口实,亲自守灵,以致数度昏厥,身体不支(雍正早年中暑病倒,所以特别怕热),这句话是当时给年羹尧的密折中写的。一个皇帝,被逼到‘顾不得丢丑了’……

    4)”这两年批折子,随手混写,把手都写坏了,不成字矣,莫笑哂。“

    注:这是雍正在陈世倌折子上的朱批,杨启樵先生曾说胤禛嫌字写得不好,“实在有卖弄之嫌”,对比雍正的书法作品和朱批上的字,可以看出雍正的书法是好的,没得说;朱批上的字,哎,有些不成样子,偶尔能见到一些好的。说这句话的时候,想必也是自我解嘲的满心无奈。

    5)”今逆贼乃加朕以屠弟之名,只此一事,天下后世自有公论,朕不辨亦不授。“”挥泪书此,再示臣民,天下亦可知朕之心矣。”

    注:皇帝做到这份上,哎……他的兢兢业业为国为民,到头来比不过酒楼茶馆流言飞语中,人们对所谓宫廷秘辛的种种好奇。雍正大爱大恨的性子,委屈还是忍不下啊!

    6)“向后全在你(田文镜)定千古论我君臣二人之是非也,岂止十目十手之指视而已”

    注:田文镜此人,历史上也是褒贬不一。在当时更是有千夫所指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