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西游记中的须菩提祖师为何方神圣 十五(第3/4页)  金玉仙缘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尼佛祖则使用过人体这种带有“垢姿”的“灵魂”载体。“不生不灭三三行”是须菩提祖师和释迦牟尼佛的区别之二,“不生不灭”是佛教和道教对其尊崇的“大神明”的一种法,道教认为其崇拜的“大神明”在天地开辟之前或天地开辟之时就已经存在,并于天地同寿,以一种“不生不灭”、无生无灭的状态以一缕或一团“清气”或“混元气”而存在着不过这种“不生”的法也经不起推敲,毕竟在天地开辟之前或天地开辟之时的时间上也是可以找到其“生”始的,只是年代久远得不可想象而已,并且有“聚则成神,散则成气,大如天盘,如芥子”的广大神通。所以也不必要使用人体这种带有“垢姿”的“灵魂”载体在和佛教比拼时,道教尊崇的这种浑然天成的“清气”或“混元气”类的大神明,法上自然要比经过“三三行满”、“转世成神”的过程才能成就的佛陀、菩萨要历史渊源要久远许多。也迎合了人们对于大自然的崇拜心理,就能运用各种神通,以一种“不生不灭”的方式“遍历三界”道教也有“三界”和“三三行”之,和佛教的差别在于,人经过修行成仙,有了“白日飞升”等超自然的神通,就能“遍历三界”,与佛教的“三三行”相比,缺乏痛苦程度。而佛教的“不生不灭”有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三三行”之后,才能“不生不灭”。也就是要进入“不生不灭”的境界,让不灭的“灵魂”进入“天界”西天极乐世界,就必须得通过使用人体这种带有“垢姿”的“灵魂”载体修行;经过“三三行满”,让人体这种“灵魂”载体经过有“生”有“灭”的经历,“涅槃”之后“灵魂”成就为神明,进入“天界”后西天极乐世界才能“不生不灭”。而“三三行”、有“生”有“灭”则是“不生不灭”的必备前提。也是佛教中所强调的一个重要理念。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三中就强调这个有“生”有“灭”,“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死;不生必不死,此灭最为乐”。佛教的“不生不灭”除了寓意着“灵魂”成就为神明后“长生不死”,之外,还寓意着这种“长生不死”的“灵魂”不再进入“人界”和“地界”轮回。如果再进入“人界”、“地界”那就是属于显示“神通”的概念;如果转世投胎再进入“人界”,则属于“应劫”或“转世应劫”、“转世应化”的范畴了。西游记作者以“不生不灭三三行”的法来描述须菩提祖师,这就与释迦牟尼佛祖有了第二个实质性区别。释迦牟尼佛尽管“神通广大”,尽管“佛法无边”,尽管其成为佛陀后也可以有“不生不灭三三行”的法力,但其毕竟是使用过人体这种带有“垢姿”的“灵魂”载体;毕竟有过“三三行满”这种有“生”有“灭”经历的。尽管在佛教理论家和信徒们的粉饰下,也有释迦牟尼佛为自天地开辟就与之俱来的大神明的法。但是这是种属于灵魂体系范畴的法,并不能抹去释迦牟尼佛祖有过一次“三三行满”这种有“生”有“灭”的经历。而依西游记作者以“三三行”在“不生不灭”之后的排序来看,其使用的道教对其大神明的法来形容须菩提祖师是无疑的。这也明须菩提祖师的渊源是很久远的,最不济也在天地开辟之时。不属于“三三行”之后的“不生不灭”,也不存在有“生”有“灭”的经历。而且自从其有了“不生不灭”的来历之时,就能运用神通“遍历三界”。以释迦牟尼佛与西游记书中须菩提祖师有“没垢姿”、“不生不灭”这两个实质性的区别来看,须菩提祖师为佛祖如来化身之,也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而在佛教的神明当中,不仅是释迦牟尼佛与西游记书中须菩提祖师有“没垢姿”、“不生不灭”这两个实质性的区别,事实上佛门中所有“佛陀”、“菩萨”品阶的神明都与“须菩提祖师”有着这两个实质性的区别。依此来看,“须菩提祖师”也很难忝列“佛陀”、“菩萨”品阶的神明。

    究竟“须菩提祖师”该是什么样的神明,接下来我们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