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西游记中的须菩提祖师为何方神圣 十七(第2/3页)  金玉仙缘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信徒群体加起来仍属“众”,这个群体历代都有,人员构成一般是为了讨生活或其它个人目的混进寺院内成为和尚的人。这其中也不乏知识渊博,才华横溢的人,和前面我们提到的“真”信徒群体相比,差别在于其“六根不净”指为了“眼、耳、鼻、舌、身、意”的。二心绪不宁,私心重重。在西游记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充满了世俗嘴脸,“六根不净”的“仿真”信徒。例如第三十六回心猿正处诸缘伏劈破旁门见月明中“只有城上来的士夫降香,我方出来迎接”乌鸡国敕建宝林寺的方丈,先是让唐僧吃了闭门羹,后被孙悟空的金箍棒打碎了一个石狮子,吓得骨软筋麻,才慌忙点齐了五百个和尚,把唐僧师徒迎进了寺院。既然“六根不净”,一有机会,就会热衷于功名利禄。就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借寺营私,捞取财物利非修行之流,热衷于名利之徒。而任何宗教中,都不乏这样的机会。这里还以佛教为例,以佛教的教义而论,佛教的“佛、法、僧”三宝是需要大众供养的。但是这个供养的意义是“佛祖”给人一个向善的机会,因为人来到这个“红尘”世界,为了“六贼”的,要造下很多“恶孽”,要不坠入地狱,不得“恶报”,就得忏悔,就得以“善行”、“善事”,积累“善功”来消除“恶孽”,以期来生的功果。如一些德行高深的“真”信徒类僧人,还要仿照当年释迦牟尼佛的做法,云游千里,弘法传经,普渡众生一年一次以上,以徒步一千华里的距离为一个阶段,云游弘法一般以三件事为主要内容,一是弘法传经,教化大众;二是乞食百家,给大众世人一个行善、向善,积累“善功”的机会;三是关爱生命,途中遇到死难动物后予以安葬。依此而论,佛教要求的供养不是无止境的奢侈消费,只需最低限度的对宗教活动有所保障即可。但是,既然有物质需求,就会有人浑水摸鱼。这就为这些“六根不净”的“仿真”信徒群体,提供了施展才能,追逐名利的机会。但是对于这个群体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因为这个群体对宗教既有正面作用,又有负面作用。这个群体对宗教的正面作用,是扩大了宗教的社会影响,为宗教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支持和人气值。在宗教理论方面,这个“仿真”信徒群体中也涌现出了大量的宗教理论家,为了和道教信徒做和平斗争;为了招徕民众,迎合世俗;在对大众宣传佛教的神明、宗教内容时,赋予了大量的世俗理念很多被赋予世俗理念的宗教内容,事实上与佛、道两教的基教义、宗教精神是相悖的和神通。例如佛门中的观音菩萨,身是个“男相”,由于被赋予了保佑人们升官、发财、生子、娶妻等等这些迎合世俗的内容和神通,为了增加亲和力,在宋代以后就成了“女相”,明代以后就彻底成了“女性神明”。而在经营运作方面,这样的“人才”历代也是比比皆是,毕竟和尚、道士也要吃饭穿衣,寺院也需要营建和修缮。所以经济基础也是必要的。即便是最低需求的经济基础。看看古代遗存下来的一些寺庙,其巍峨壮观程度,没有这样一个善于经营敛财的群体,宗教发展的规模也是要大打折扣的。因而这个“仿真”信徒群体尽管有“六根不净”的问题,但是对于宗教的发展也是功不可没的。由于这个“仿真”信徒群体存在“六根不净”、欲壑难填等因素,因而也不乏作奸犯科,坑骗财物之徒西游记第十六回观音院僧谋宝贝黑风山怪窃袈裟中,观音禅院的老和尚,为了昧取唐僧的“袈裟”,竟然起了杀人的恶念,可见一斑。这些人对于宗教的发展也会产生负面作用,甚至于巨大的负面作用。历史上著名的“三武一宗”灭佛事件除了客观因素之外,内因还是佛门内部的戒律废弛所致。如屯田置地、聚诸财宝、推步盈虚、参预世事等等相关。例如北魏太武帝第一次禁佛时,就寺院中发现藏有大量兵器,涉嫌谋反,僧人吃肉喝酒,替贪官窝藏赃物,密藏女人供乱等等,当时长安的寺院几乎都成了娱乐场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