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93章 93.最佳拍档(第1/2页)  木匠皇帝的自我救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朱由校见众人对赐座一事迟疑不安,心里暗觉好笑,缓缓说道:

    “朕少时便被神宗立为皇长孙,可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出阁读书,以至于圣人的教化知之甚少,唐诗宋词更是一窍不通。不过朕倒是对有明一代的几首诗记忆深刻,第一首是英宗年间于太保作的《石灰吟》,其中‘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堪称于太保一生的真实写照。

    第二首乃世宗年间戚少保写的《马上作》,诸位爱卿都知道他十七岁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年轻时在浙、闽一带平息倭寇,后来又前往北方抗击鞑虏,一生南征北战,将满腔的热血洒在神州大地。‘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这首诗词藻朴实自然,朗朗上口,戚少保忠于大明,热爱人民的高尚品格让朕钦佩。

    至于第三首便是沈大人的一首七律,不知哪位爱卿可以告知朕?”

    沈有容听小皇帝将自己与于谦、戚继光相提并论,知道此事非同小可,急忙跪地说道:

    “圣上错爱,将老臣与两位少保齐名,这让老臣诚惶诚恐。创作这首七律时臣还少不经事,难免有些书生意气,在辽东作战时曾立志要效仿龙城飞将驱逐鞑虏,如今想来过于荒唐浅薄,让圣上和诸位大人见笑了。”

    朱由校见这个老头过于谨慎,心疼他一把老骨头还在舞枪弄棒的,走下丹墀单手将他扶到凳子上,继续说道:

    “沈爱卿不必自谦,朕觉得最后那句‘把剑专从飞将后,壮心直欲扫妖凶’写的非常精彩。如今鞑虏和倭寇都已肃清,朕一要祭祀太庙,告慰列祖列宗;二要追封那些抵御外族入侵的先烈,重赏有功之人。”

    于谦、戚继光都是明朝力挽狂澜的英雄人物,朝野上下都对他们赞赏有加,前几年朱由校还特意进行追封,修建祠堂以便世人瞻仰,可谓流芳百世。如今他又将沈有容和二人放在一起比较,老谋深算的叶向高早已揣摩到圣意,猜想这是要重赏沈有容的节奏,于是迫不及待的走到丹墀前跪地说道:

    “启奏陛下,沈大人乃万历七年应天府武试第四名,而后北上投军,先后在蓟辽、闽浙、登莱等边防或海防前哨任职,击败过蒙古诸部,赶走台湾的倭寇和澎湖的荷兰人,为我大明江山的安定立下汗马功劳。这次东征倭国,沈大人以七十岁高龄率领舰队在海上抗击倭寇,功不可没。”

    此话出自礼部尚书之口,倒让朱由校洗脱了偏袒的嫌疑,朱由校冲叶向高略微点头,示意他退到一旁,然后正色说道:

    “叶尚书的差事当的好哇,难得对沈爱卿的履历如此了解,可见你们私下互相推崇备至,这让朕心宽慰不少。不过你可能有所不知,沈大人回国后第一件事便是向内阁递交了辞呈,这让朕如失一条臂膀,内心有一万个舍不得。

    朕原本还在犹豫当中,今日早朝见沈大人步履蹒跚,积劳成疾,终下定决心要忍痛割爱,让他衣锦还乡。传旨,封沈有容为武安侯,晋光禄大夫、右柱国,加封少保,另赏赐黄金两千两,白银三万两,特赐天子仪仗荣归故里。”

    古往今来权倾朝野的能臣比比皆是,像曹操那样能够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仅此一人,但也只能享用九锡之仪,不敢僭越天子仪仗。沈有容一生为国为民,老来宏图大展也算是青史留名了。

    既然朱由校已经准许沈有容告老还乡,那么东瀛宣慰司的人选便只剩下熊文灿和侯峒曾。早朝散去后,朱由校将二人带至上书房,想单独听听他们对日本的打算。

    熊文灿跟倭寇打了一辈子仗,内心刚硬,直言说道:

    “陛下,倭寇并非我朝子民,很难使用大明礼仪来教化他们,所以臣以为大仗虽打完了,但是地方的治安仍需要军队维持。只要我们牢牢的控制九州岛和石见银山,二十万大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