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5章 稷下学宫(第1/3页)  贤者之国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朱一贵在事无巨细地聆听了银行内移民的心声,仔细地询问了一番他们生活工作中所遇到的难题后,把它们都仔细地记了下来,一边鼓励移民们艰苦奋斗建设美好家园,一边承诺会改进后续工作,给移民们带来更好的便利。

    对此张玉成更是嗤之以鼻,将朱一贵的这种行为视为邀买民心,意图不轨。在心中狠狠地为他记了一笔,只等日后有机会给他抖出来,给他上上眼药水。

    与张玉成不同的是,尽将朱一贵一举一动收在眼底的王叔文,态度上却开始慢慢出现改变。他仿佛发现了天地下最大的秘密,眼睛睁得大大的,看着朱一贵倾听着移民的心声,对他们遇到的难题,能当场解决的当场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也会给出相应解决方案和时间表,至于那些让人棘手的问题,也会郑重的记录下来准备回复研究解决方案。

    看着朱一贵的所作所为完全和微服私访挂不上边,是在踏踏实实地为百姓解决难题,王叔文忍不住喃喃自语道:“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如何得民心原来也是一门学问。枉我白读了这么多年书,真是白瞎了这一双眼睛。”

    说起来这王叔文也算是朱一贵的师兄,早年大统领罗公召刚刚踏足南洋,在兰芳岛华族人为其间私塾,聘为私塾先生的时候,王叔文就是那第一批学生。尽管他入私塾时,已经年近二十三岁,做为家中老幺的他,还是背负着父兄识字读书,出人头地的殷切期盼,硬着头皮与一班半大孩子为伍。

    这一晃就是二十年过去,也好在他争气,虽然过了最好的读书识字年纪,可他还是靠着踏实勤奋,毅然成了兰芳岛第一批的读书种子,让人尊敬的文化人。

    他不仅是在私塾就读时最用功的人,即便是他出了私塾的大门,他依旧是手不释卷,愣是用铁杵磨针的耐性,把自己充实成一个满腹经纶的学者。

    也正是因为他这种勤奋好学,得到了罗公召的赏识。自大宋立基以来,便一直受到罗公召提拔重用。不过王叔文虽然勤奋好学,也不是没有缺点,也许是书读久了,养成了一种独属于读书人的傲慢,常常是文人相轻,更不谈那些不是文化人的人。

    此时的朱一贵可不管手下的两位尚书看待他的这番政治秀,在视察完南洋复兴开发银行后,朱一贵又马不停蹄地视察了港口渔民生活区c水力工业园工人生活区的移民聚居点的生活环境。

    而后朱一贵一行人访遍港口和工业园两大移民定居点,又去郊区的种植园视察了一番,在移民们的感激之中结束了对移民生活环境的走访调查,来到了此行的最后一站,西岛稷下学宫。

    当初朱一贵提出建学宫统一宋国国民思想的建议后,师叔罗公召不仅迅速采纳了他的建议,更是在此基础上提出不拘于形,在思想学说上不必划清界限,刻意分成儒教c景教c大食教,完全可以用华夏文明的精神为内核,博采中外百家之长为己用。新的思想完全可以叫一个新的名字,只要是植根于华夏文明这片精神土壤的,哪怕它叫阿猫阿狗也可以。

    当然朱一贵不会傻乎乎地真叫阿猫阿狗的,在领会了师叔的精神后,建议把这种新瓶装旧酒,还尚在萌芽中学说命名为‘大同主义’,以‘探索真理,天下大同’为宗旨,打着归顺c求索c践行真神之道的旗帜,发展先进生产力,提高国民物质与精神的生活。以实仓廪知礼仪为始,奔向小康社会,最终天下大同的梦想。

    虽然方向已定,可是新的思想,新的主义不是凭空想像,仅凭自己的臆断就能创造出来的,那必然是一个空中楼阁毫无根基可言。它必需是吸收了旧文化的优点,在就实践中摸索,在旧的基础上创新而来的。

    就像是自然的轮回般,永远是那么的无情。

    一个轮回的结束,即是下一个轮回的开始,自身的基因变异,自然的优胜劣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