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三十二(第2/7页)  策燕同人之少年公孙策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僵直,面无表情,稳稳地抱着飞燕,脚步不停。

    “诶诶,你告诉我嘛!”包拯的样子极其八卦。

    “摔的,行了吗?”公孙策没好气地回答。

    “行行,你怎么说都行。”包拯哈哈一乐,抬头看看天,嗯!今天天气真好。

    大家互相对视一眼,心中乐不可支,却故作严肃,公孙先生脸皮太薄,还是给他留些面子吧!

    可并非所有人都为他开心,不远处的门缝中,一只含泪的眼静静看着这一切,陆湘湘咬紧嘴唇,强忍着不让眼泪留下,看着公孙策抱着飞燕走进对面的厢房,她失魂落魄地坐回床上,从枕下翻出那枚玉佩,小心地捧在手中,仔细盯着,突然,那冰绿色的玉面上滴上了一滴水珠,接着,一滴又一滴,那枚玉佩逐渐浸在泪中。她突然擦干了泪,抬起头瞪大眼,狠狠逼回即将流出的泪,像是下定决心一般,将玉佩藏入怀中,站起身来。

    公孙策小心将飞燕放到床上,转身想走,却又不放心,拉着楚楚交代许久,什么记得喝醒酒汤,凉了别忘记肚腹上盖个小巾,拿手巾擦擦汗之类,直烦得楚楚捂着耳将他推出门外。

    丈室中,慧真禅师恭敬地请包拯公孙策二人坐下,然后温和笑到:“庞施主无碍就好。”

    “不知禅师找我们前来何事。”公孙策向慧真禅师问到,他明知禅师与飞燕无任何瓜葛,可是每每见到禅师,便想到了飞燕的大肆褒奖,心中总是酸溜溜的,有时候,他自己都会笑话自己,心中竟如此不开阔。

    “喝茶谈天。”慧真禅师看向包拯,两人相视一笑,接着拿出一个陶罐,从中捏了一小撮茶叶放入壶中,将开水从高处倒下,沿着壶口缓缓的绕圈,又轻轻撇去泡沫,分为三盏,小心地递给包拯一盏,包拯先将茶放入公孙策手中,又伸手接了另一盏。

    慧真禅师像是未注意到包拯一般,独独对着公孙策说:“公孙先生,请您品一品这茶,此时此刻,这茶味道如何!”

    公孙策不明所以,轻呷一口,点头到:“香气浓郁,香中带着醇苦,好茶。”

    慧真禅师笑了笑,又说:“请先生再品一品,此时此刻,味道如何。”

    公孙策虽有些疑惑,仍再呷一口,继续夸赞:“此时,香气未散,苦中带甘,仍是好茶。”

    慧真禅师又问:“若是过一刻,先生觉得这茶如何?”

    “想必不如此时。”

    “那二刻后呢?”

    “想必连一刻前也不如。”

    “公孙先生,贫僧闲来无事常会品茶读经,对贫僧而言,最好的茶永远在此时此刻,而不是上一刻或下一刻,抛却此时此刻,人生一切皆是虚无,人大可不必担忧于未来,把握好了此时此刻,也就把握住了生命中的一切。”

    “大师”公孙策心中微微一动。

    禅师拿过公孙策手中的茶盏,为他添了些茶,小心放回他手中,又转了一圈,贴心地将杯口处朝于他易于入口的位置,这才缓缓地说:“先生,很多人把追求大义当作自己的人生目标,功名利禄在他们看来,不过是浮云般虚无缥缈,不值一顾,不知先生觉得如何?”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品格高贵,至纯至善,另人敬仰。”公孙策思索一番,做出了评价。

    “可在贫僧看来,他们太过刻意追求道德的高度,却瞻前顾后,失了本心。”

    “大师,何为本心。”公孙策了然,慧真禅师是想告诉他些什么。

    “佛曰: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生。本心便是如此,有执着遮挡,本心不现,执着消失,本心方显。若是为了实现心中所谓的大义而伤人苦己,你又缘何能证明追求大德大义不是为了追逐另一种名利,陷入另一种执念呢?何为本心,本心即为随性,禅宗的最高境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