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咳咳,这是我转载的关于军队和后勤的一些扫盲知识。不喜欢可以继续跳过!(第2/3页)  无限之噩梦降临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的“因粮于敌”在很大程度上是拿钱买粮,其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市场。

    在古代一支军队到达一个地方以后,先要在军营附近建立一个流动市场,靠附近的商人(或者军队自带的商人)和民众进行交易转换,从而获得当地的各种物资。当然,还要想办法和当地的头面人物达成某种妥协,由他们出面把当地的物资集中送上,这里面少不得要威胁恐吓一番外加给点好处。

    要是真像人们所说的,纵兵抢劫,那会遭到当地人的反抗,会造成军队损失,而且哪怕抢劫过程很顺利,要把这些抢劫的东西运回来,也好消耗自己的马匹,人力等,降低作战部队的员额,要是万一出现逃兵之类的事情就更得不偿失了。所以与其消耗大量时间在分兵、找粮、抢劫、运输的环节中,降低部队的运动速度,还不如提高效率,直接找当地人买。这因粮于敌也是一个要求熟练地运用政治和经济手段的技术活。

    古代战争后勤究竟有多难

    先看几条资料,如果这些数据是准确的话,很多人就会对后勤有一个新的认识:李广利二伐大宛,步骑六万,后勤为“牛十万,马三万匹,驴、橐驼以万数赍粮”;后勤和前方作战达到3比1以上,要是再考虑到这些农民耽误的农时,古代战争对经济的影响太大了。

    沈括的战争后勤设计

    宋代大科学家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中详细记录了宋朝军队的后勤设计,翻译成白话是这样的:每个民夫可以背六斗米,士兵自己可以带五天的干粮。一个民夫供应一个士兵,一次可以维持十八天。如果要计回程的话,这些士兵就只能前进九天的路程。

    两个民夫供应一个士兵的话,一次可以维持十十六天。到第八天以后,其中一个民夫背的米已经吃光,可以先给他六天的口粮让他先返回。剩下两个人可以前进十三天。然后他有计算三个民夫的情况,得出结论----三个民夫供应一个士兵,已经到了极限了。如果要出动十万军队,辎重占去三分之一,能够上阵打仗的士兵只有七万人,就要用三十万民夫运粮。这已经是极限了,因为这些民夫自己也要吃饭,中途也会患病和消耗。而且沈括是把这些死亡民夫的粮食也给算到士兵的头上,还没有算途中粮食丢失之类的消耗。

    所以古代军队不容许有吃闲饭的,因为一个吃闲饭的就要有三个人去供应他还不够!这是严重的犯罪行为。当然有人说可以用牲畜运,但是那样只是加快了部队运动速度,而没有提高最后的效果。因为牲畜载的多,吃粮更多,与人工比更娇贵,要是不给牲畜吃好的,牲口就会瘦弱死亡。要是牲畜死了,那么它带的粮食也就只能一同抛弃,会造成浪费。所以和人工比,各有短长,就看统帅怎么选择。

    沈括的后勤设计是一种途中没有任何损失的设计,要周密安排,合理调度,还要不发生任何意外。但是现实中根本没有这样的军队。古代粮食运输效率之低,消耗之严重远超人们想象。《旧唐书》中记载的有关李靖征突厥时的后勤记录显示,从山东运粮到河套单程就需要近两个月,途中粮食的损失高达百分之九十!在亩产极低的古代,一次出征耗掉大半个国家的财力也毫不稀奇。

    我们这样算,按照古代步兵平均每天40公里的标准行军速度来算,一支10万人的大军(7万作战部队,3万辎重部队)在30万民夫的后勤支援下,活动半径仅仅只有640公里,在首都长安还到不了陇西的兰州。要是从长安到当时的安西都护府,最少要67天时间,还不算途中遇到天气等突发状况。这对后勤的消耗已经达到了国力的极限。所以,解决办法只有一个—就地开荒,自力更生。

    当然,还有一个办法,像蒙古人那样,攻下之后不要后方,直接屠城,这样做倒是利索,但是仅限于蒙古,因为蒙古不需要粮食,他们出征的时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