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刚刚读完李沐的奏报,旁边的侍立一旁的司礼监秉笔王体乾出言道:“这是通政司直接转给司礼监的,说是给陛下和叶阁老亲阅。”
“哦,速速拿来。”天启心情大好,也没有责怪李沐此举的僭越之处,从王体乾手上拿过奏折,看了几个字,有些心虚的望了叶向高一眼,兀自嘴硬道:“朕已经看过了,首揆,你也看一看吧。”
其实天启之所以看了没一会儿就把奏章转呈叶向高,也是因为自己实在是大字不识几个,看不太明白到底写了些什么东西,现在国家朝廷最有权势的两个人,皇帝朱由校和内相魏忠贤,都是不认识几个大字的半文盲,在中华帝国有史以来,也算得上是骇人听闻。
既然奏折明确说了是转呈陛下和叶阁老,叶向高就不好再让星念出来了,毕竟李沐也是从一品的武官,还是要受到朝廷尊重的,否则官员的官威都不值钱了,那这些高官们不是自掘坟墓了么。
叶向高仔细揉了揉眼睛,把奏折拿远了,开始缓慢的阅看了起来,老首辅年纪大了,眼睛已经严重的老花,所以阅看的速度非常缓慢,就算是李沐的奏章并没有多长,也是花了整整三炷香的时间。
其他的高官们这个时候也没有说话,大家全都大眼瞪小眼的看着叶向高手里的奏章,仿佛那小小的一个本子,决定了国家未来的气运一般。
叶向高看完了奏章,放下手中的奏本,突然噗嗤一声笑了出来,对周围莫名其妙的高官们道:“这个滑头的小子。”
这一句话,让周围不少高官都心中一动,看叶阁老这个语气,是十分的亲近了,之前对于李沐的那点不耐烦一下子也都烟消云散,不知道李大公子在奏本里写了什么,让叶阁老一下子心情大好。
“陛下。”毕竟是正式廷议,叶向高还是很注意体统的,转而向天启汇报道:“李经略在奏章中说,他的功劳都有赖于陛下所制之神兵利器,天启式火枪的大范围使用,所以等他来到京城会试之后,如果侥幸能中,希望去翰林院兼个编修,做您的天子门生。”
翰林院编修正七品,是朝廷只授与榜眼与探花的官职状元授侍读,正六品,但是别看翰林官品级虽不高,在大明朝野中,翰林却最是清贵。因为他们负责皇帝的诏书起草和给皇帝讲课的职责,亲近君王不说,升迁速度也是极快的。所以翰林院一直是大明储才之地,一般只有科举考试的前三名才能享受的待遇。
当然李沐这一下求一个翰林官,还是编修也并不过分,毕竟功劳在这里摆着呢,何况李沐也给自己加了前提条件,如果会试中式的前提下,让他兼一个编修官。
会试的淘汰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中式自然不是那么简单的,但是就算是中了,李沐依然要回杭州上班,送他一个七品的清贵官,也不是不可以,在叶阁老的心里,就是年轻人好面子,说出去好听嘛。
且不论李沐本身心里有什么弯弯绕,但是现在满场的官员倒是对李沐的这个要求非常满意。一方面,翰林编修品级低,实权更低,李沐身为东南首牧,不可能伴君左右,所以这个官其实没有实际意义,何况还有个会试作为拦路虎拦在前面。大家都是参加过科举的,知道会试这一关可不是什么善茬,好多人蹉跎半生也未有寸进。另一方面,翰林官确实清贵无比,虽然品级低但是地位不低,是大家公认的储才之所,李沐如此年轻,为国储才正是当仁不让的选择。这样他自己落了个好名声,白捡了个榜眼待遇,朝廷也顾忌了体面,没有薄凉功臣。
最重要的是,李沐自己也意识到了风险,没有继续做大下去。
当然,满朝文武现在哪里知道,李大公子根本就不在乎自己到底是光禄大夫还是荣禄大夫,他是瞄准叶阁老屁股下的那把椅子去的。大明的官场潜规则,不做翰林官,不得入阁为相。李大公子这是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