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17 章(第1/4页)  枪杆子1949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石吗?当年守涿州,96天后弹尽粮绝,军民饿毙无数,剩下的也没几天活头了,他毅然举起白旗出城了。他战败了,投降了,可他才是涿州之战的强者,令对手胆寒的英雄。而今呢?

    还有这“华北王”的荣华富贵呢?他在黄河边上出生,靠父亲背人过河维持生计,把他养大。以这等贫寒子弟,能有今天,他容易吗?一旦失去,能甘心吗?

    还有,察绥军会唯命是从,中央军能听他的吗?会不会在城里反起来?蒋介石会不会轰zhà北平?会不会派特务暗杀他?远在重庆的妻子、孩子,又会怎样?

    心头没底,脑子里一团乱麻。

    12月25日,当他从延安广播电台公布的“国人皆曰可杀者”的战犯中,听到“傅作义”3个字时,无论那脑袋是不是轰的一声zhà了,这都是使他长时间举棋不定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在“杀不杀”、“关不关”渐趋明朗后,脑子里翻腾得最多的,也最让他抓心挠肝的,就是“信不信”、“用不用”了。共产党会信守谈判协定吗?现在是战争时期,他还是“华北王”,起义也好,投降也罢,都有利用价值。将来呢?江山在手,大权在握,会不会一脚把他踢开,甚至算起旧账,一个个收拾起来?

    三、名将无名“四野名将录”之六

    回顾历史,一些赫赫有名的将军,那名气其实并不是在战场上打出来的。

    即便在将对将捉对儿厮杀的冷兵器时代,将军的主要职责仍是行兵布阵,运筹帷幄。一个战斗、战役打不打,怎样打,同级之间,上下级之间,见仁见智,实在是自然、正常而又经常发生的。既然世上没有没打过败仗的将军,那么这次我对了,你错了,那次我错了,你对了,也无损名将风采。如果正确意见都是“党委意见”,那将军就吃了“大锅饭”了。

    都是名将,等于没有名将。

    曾任四野副参谋长的苏静,却好像连这种“名将”的“大锅饭”,也吃不上。

    因为他从未带兵打仗。

    1910年生于福建海澄(今龙海)县的苏静,读师范时参加学生运动被追捕,逃往缅甸,在当地教书,收入颇丰。“九?一八”事变后回国,参加红军。长征时红1军团在前边开路,时任军团侦察科参谋的苏静,每天的工作之一,是绘制行军线路图。突破腊子口后,máo zé dōng亲自到1军团指挥部队北进,苏静每天早晨都要向máo zé dōng报告当天的行军路线。长征期间,他绘制了几百张行军线路图,仅存的几张,珍藏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里。

    1938年115师挺进晋西,guó mín dǎng派个联络参谋来做联络工作。负责联络、接待的侦察科长苏静,发现这个联络参谋收买了115师一个译电员,并骗取了密码本。他毫不客气地索回了密码本,不动声色地处理了变节分子,并假装无意地不时透露些部队“情况”。晚上,每当这个联络参谋用电台把“情况”发回去时,假装睡觉的苏静就在被子里手写心记,很快破译了guó mín dǎng军队的密码。

    从侦察科长到情报处长,苏静的主打专业就是这个。

    从东北到江南,林彪在电报中经常提到的“密息”,指的主要就是破译敌人电台密码所获得的情报。

    到东北的第一个歼灭战,秀水河子战斗,敌主力一个营及师属山pào营、运输连,远离主力达3天路程。战前苏静仔细核实情报,认准了,立即报告林彪,林彪立即下定决心,调集部队,将其吃掉。

    不久,情报处又以准确情报,保障了大洼战斗的胜利,歼敌4400余人。

    在解放战争中,林彪经常指挥到师团,原因之一就是情报及时、准确。

    在东北,林彪曾对他的秘书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