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既欣慰又嫉妒地说:“飞飞对关老师比咱们还亲。”我们这段师生情就是从我对孩子的了解开始的。
通过这个案例,使我们更加坚定了这样一个理念:了解孩子就要站在他们的立场去看问题,进行换位思考。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进而引导、指导他们,才会取得好的效果。
个案二
要把孩子的感受考虑进去
“离异”这个词在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随着人们观念上的进步,离婚这种行为的公开xìng、透明xìng,甚至随意xìng越来越强,这本无可厚非,用现代人的话说这叫“一人一个活法儿”。为了孩子而维持并不幸福的婚姻确实过于传统,越来越不符合现代人的观念,所以这种做法正在逐渐被摒弃,这不能不说是国人在观念上的一大进步。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xìng,在不幸福的夫妻双方摆脱桎梏开始寻找自己新的幸福时,他们曾经的爱情结晶——孩子,却一定会不同程度地受到伤害,这种伤害绝不仅仅限于生活上的、感情上的或物质上的,而主要是对孩子心理上的伤害。许多父母无论是在“战争”中离析还是在理智中平和分手,很少真正了解孩子在想什么。无论是在法庭上争抢孩子还是相互推卸自己的抚养责任时,都不太顾及孩子的意愿。通过一些具体事件的调查和分析,我发现父母离异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造成的心理yīn影有很大的差异。根据我所接触的孩子,大致可以分成三种情况:10岁以前,尤其是幼儿时期,孩子单纯幼稚,还不十分明白大人的事,一般不会有太多的想法,适应新生活也比较快,心理伤害相对小一些。十七八岁以后,孩子接触社会多了,对父母的依赖xìng小了,事情也就想明白了,你们大人的事爱怎么办就怎么办,不缺我的吃穿,少来烦我就行了,可以自我调节心理上的缺失。而十一二岁到十五六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是我所接触最多的),一旦家庭发生变故,他们的不解、愤怒、苦恼、羞耻、无助……都会形成强大的心理压力。本来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心理、情绪就不够稳定,这种事情摊到哪个孩子身上都无异于雪上加霜,说不定就把孩子推到邪路上而毁了孩子的一生(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中,单亲家庭的孩子犯罪占的比例相当 大)。所以这时候的父母如果能做到让自己发热、发昏、发涨的头脑冷却下来,听一听孩子的心里话,考虑一下孩子的感受,也许就会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我以前的学生刘×,在上初三时一度情绪低落,无心学习。她的异常表现引起了我的注意,于是我找她谈心,她吞吞吐吐地告诉我,爸爸妈妈在闹矛盾。我当时没有把问题想得太严重,觉得开导她一番也就过去了。但没过多久,她又主动找到我(孩子的心里实在是装不下了),详细诉说了爸爸妈妈的矛盾以及自己的想法,听后真让我有一种揪心的痛。原来她父母亲闹矛盾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由于父亲爱打麻将经常半夜归家,所以二人的争吵总是在夜里,尽管他们尽量压低声音,尽量不让女儿听见,但实际上孩子连他们离婚的打算已经了解得一清二楚(父母居然以为女儿什么都不知道)。她十分痛苦地告诉我:“既然他俩谁也不肯让步,想离就离吧,我也不会阻拦。但我苦恼的是,以后他们都要再成立各自的家庭,而当他们老了,身体不好的时候,我就得分两处去照顾他们。一边是我爸,一边是我妈,我是他们惟一的女儿,哪个都得管,我以后的负担多重啊!”多么懂事的孩子!多么愚蠢的父母!我再也坐不住了,先打电话给她妈妈,把孩子的想法全盘告诉了她。这位妈妈很难过也很意外,她居然完全没有想到女儿的苦恼,甚至以为女儿还蒙在鼓里,准备在事情临近尾声时再告诉她,只要她选择跟谁一起生活就行了——多么粗心的妈妈。好在母亲了解了女儿的心理活动后,增加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