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九十二章 清河崔季珪 北海郑康成(第2/3页)  邪染三国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表人物有韩珩,现在已经是魏郡长史。

    当然,韩家的归附是因为韩馥被朱汉杀死以后,韩家一蹶不振。若韩馥不死,那冀州牧的大印还要物归原主。其他的实力稍弱的家族,不用说自然是像墙头草一般倒向公孙先,对公孙先是马首是瞻。

    崔琰不止一次想象,有朱汉杀韩馥,会不会有什么张汉、李汉来杀自己?更何况又想起了下葬没几天的袁熙,他才不信公孙先那一套,韩馥、袁熙之死绝不是偶然。

    在对郭嘉表示了自己的归附以后,他亲自将郭嘉送出了城门。心中着实不安,调转马头往前往城中一处宅邸。他要找一个人问询心中的不安,而这个能给他心理安慰的人,便是他的恩师郑玄郑康成。

    郑玄,表字康成,当世的经学大儒,受天下士子敬仰。在马日磾去世之后,郑玄便成了文坛的魁首。就连诸如卢植、蔡邕这样的大儒,也会尊称郑玄一声“郑君”。

    他本是北海人氏,当年孔融参加讨董联军,北海的黄巾余党再次啸聚,战火也波及到了不其山书院,而这些黄巾军却十分尊敬郑玄,对不其书院秋毫无犯,但弟子们担心郑玄安危,生怕黄巾军出尔反尔,遂保着他投奔了在清河的崔琰。

    孔融对郑玄特别尊崇,返回北海之后平定叛乱,他一面为郑玄修葺故居庭院,一面再三派人敦请郑玄回郡。可郑玄此时已经在清河过上安逸的生活,不想在劳师动众了。

    对于崔琰的到来,郑玄显得漫不经心,崔琰跪坐在一旁滔滔不绝,可他却逗弄着怀里三岁的孙子郑小同,对崔琰所讲充耳不闻。花甲之年的郑玄,彷佛对世间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他如今只看重家人。

    半个时辰过去了,崔琰叩头不起,郑玄这才将孙子交给了侍女,对崔琰说道:“公孙孟知,乃存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嫉恶如仇,平康正直;征战四方谓以刚强取胜,刚克也;心怀苍生谓和柔而能成事,柔克也。今番冀州各郡望族为何皆归于其下?试问世间谁人不惜命?季珪,老朽明白你心中所念,不外乎家族延绵昌盛,你只要本分做人,那公孙先为何要为难崔氏一族?”

    崔琰听罢,醍醐灌顶,旋即叩谢说道:“多谢恩师解惑。”

    郑玄对汉室是忠心的,对军阀割据是痛心的,他在注释群经时总是神化君主,要求地方诸侯服从君主,把封国的财富贡献给天子。

    而公孙先如今的所作所为在郑玄眼中正是如此,征伐冀州那是有天子诏令的。可不得不提,袁氏一门把持朝政多年郑玄却是深恶痛绝,再加之当年他的独子郑益恩被黄巾围困,袁绍近在咫尺却不发援兵,导致郑益恩战死沙场。

    人,终归是人。免不了七情六欲,郑玄内心深处把丧子之痛潜移默化的转嫁给了袁绍,他恨袁绍。也正因为如此,他才对公孙先格外的推崇。毕竟从侧面来讲,公孙先替他报了仇。

    还有便是数月之前,卢植来信诚邀郑玄参加未来龙川学府落成仪式,还带来了公孙先所作的诗:山中书院有人耕,不问山名与县名。为问黄巾满天下,可能容得康成公。郑玄看后对公孙先另眼相待,期待跟他的见面。而如今的他一心只为治学,不想在被俗世的一切搅扰。

    崔琰解惑完毕,遂与郑玄告辞。郑玄突然说道:“老朽想去幽州一趟,季珪安排一下。”

    “恩师意欲何为?幽州苦寒,恩师年岁已高,不可长途跋涉。”崔琰关心的说道。

    郑玄听闻此言,心中老怀大慰,可脸上却没有表现出来。平淡的说道:“幽州龙川学府落成,卢子干盛情难却,不去反倒不美。加之蔡伯喈、黄承彦都在,老朽不可不去,权当会晤故友。至于这幅老骨头嘛,倒还算健全,去趟幽州不妨事。”

    崔琰无奈,他不能忤逆老师,只好安排人准备郑玄的幽州之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