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1 章(第3/4页)  十四堂人生创意课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的生活。一开始,我把教书视为苦差事,觉得台北到中坜的漫漫路程真是疲惫极了,后来慢慢地发现其中的乐趣:我在讲课,其实是在同步建设自我我在台上几乎变成了另一个人,另一个光明健康的我,变得特别多话,变得超乎寻常地耐心,变成一个很唠叨的人(我以前的文字一向精简,我也一向寡言);我每次教完课都会很开心地离开教室,因为与学生互动不错时,自己的收获也很多。所以课前几天我都会失眠,因为脑中排山倒海地跑出一堆这星期想跟学生说的话,我只好在床边留上纸笔,像在记录别人说话般地速记脑中想的事,然后站到台上时,还会即兴说出一些我自己也没想过的想法;而且我说话的速度极快,因为要急急追着自己飞驰的思绪,所以我对学生很抱歉,因为一开始他们实在跟不上我讲话的速度,但后来也就习惯了。

    原本只是一学期的课,本来只是期末答应写给学生的一封信,后来变成了一篇文章,越写话越多,结果两天无法停笔,一口气写了两万字的初稿,最后就变成了五万多字的书,中断了我原本已排定的写作计划。

    自从我出版《诚品副作用》《广告拜物教》等广告文案书之后,我常被问到如何培养创意。我个人觉得创意是可以后天培养的,但创意不是一种可被教授的技巧,而是一种无法言传的生活态度。所以我在教广告文案课时,没有制式的教科书,当周我的新发现与心灵感动,就是那一周的教材。

    这本书除了整理自己上课前手写的讲说大纲、在他校演讲的讲稿外,还有一些是看学生们的上课笔记与课后心得勾起的记忆。现在独自一人在书房,看着过去所说的话,宛如还身在教室里,感觉当时像是有一股未知的力量,在借我的口说出这些特别激励向上的话,除了说给学生听之外,有时我也会听听自己在说什么,学生在问什么,即使在课程已结束很久的此时,说着和听着仍然在我脑中继续进行,思想的会面如此迷人,总之,是一种很特别的精神分裂状态。

    到后来,我利用每周2到3小时的课堂,把一周从电影、书本、生活……所累积的能量都给了学生,课后虽然疲惫虚脱,却仍然精神奕奕地在下课后继续回答学生的疑惑。这段时间,正是我在研究所念书压力最大的时刻,还好以这两三小时,我孤独思索的灵魂找到与他人jiāo会的点,我开始享受与学生一起共修人生智慧的乐趣,给了我重建信心、自我教育,并与外界互动的机会,否则辛苦高压的学术研究生活,真的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的。

    每次上完课,我都带着一个更坚毅的灵体离开教室,我希望我的学生也是。

    教学用的三个抽屉,经过三年,也已经塞满了笔记与讲义。加上很多其他老师的鼓励,决定把这些在课堂上零散的思绪做个系统xìng的整理。在2003年过年期间,因为家人都出国,刚好朋友们都各自回家过年,所以可以一个人安安静静地,从小年夜整理到大年初十,希望赶在我中原与科大学生毕业时出版,以留一整本供给他们离开校园后可以回忆点滴的书稿。

    我教书经验非常短,而且并非完全做到我所说的,自我的完成度还不到及格的程度,我只是提出一个蓝图,目前自己仍在实践中,边做边修正。我知道出这本《十四堂人生创意课》本身是危险的,出书是单向发声,毕竟不像上课,有疑问可以当场讨论、修正,况且白纸黑字更难有改正的空间。但我发现很多学生从高中毕业进了大学,四年期间还不清楚自己能做什么,沉沉浮浮、孤独摸索,而我自己当年亦是彷徨无助,所以我把“找自己”的十年成败经验,很诚恳地、毫无隐瞒地告诉我的学生,希望他们从现在开始思考自己、正视自己、发现自己、开挖自己,希望他们因平凡的我,而联想到自己更多、更精彩的可能未来。

    其实有资格写书出书的老师比比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