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3 章(第1/4页)  希特勒的“原子弹”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异常艰巨的。德意志帝国没有在这条路径上持续下去的原因,是我们希望在这本书中探究的某些事情,正像我们对通过多种同位素分离法尝试得到可裂变物质铀-235的调查一样。德国科学家和工程师确实开发出几种具有实用价值的分离方法,至少在原理上是如此,但是据我们所知,这些成果并不曾投入大规模工业化运行。

    在1939~1940年间,德国物理学家已经找到两条通往获得可裂变物质的主要途径,德国科学和工业领域也具备启动一个大规模运行计划的资源。比如说,德国人火箭研发的成就便可与美国人的“曼哈顿计划”相媲美。力促这样的一个决策能够付诸实施的人物,除了库尔特•迪布纳,还有帝国邮政部长威廉•奥尼佐格(Wilhelm Ohnesorge)。然而,大多数声名显赫、历史悠久的德意志主流物理学研究机构却踯躅不前了,并未对一个规模如此庞大的研究计划奉献支持。时至今日,其中的缘由还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

    尽管,库尔特•迪布纳和威廉•奥尼佐格对于聚集在诺贝尔奖获得者维尔纳•海森伯格周围的著名科学家深感失望,但他们还是开始了建造试验xìng反应堆和开发同位素分离装置同步运作的尝试。与此同时,他们有限的可利用资源并不足以弥补领导不利和资金不足的缺陷。从1943年起,“zhà弹派”将希望被寄托于对核能释放另一条途径“核聚变”全神贯地寻找中。

    可以肯定,德国人的原子武器试验没有包括纯核聚变zhà弹(即热核弹,尤指氢弹),因为第三帝国缺乏足够数量用以将此项设计转化为实物的所必需核原料。

    将德国人的成果与美国人的第一代原子弹进行对比,与本书主题没有密切关系。虽然这个事实被略去不表,但关于这个话题的争论却随本书在德国的出版而被引发。

    我们在专业人士指导帮助下查阅了可以得到的档案文献,从而对激波会聚概念和所谓空心(或锥形)装yào方法的研究报告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上世纪50年代,某些知名专家通过非同寻常的途径,在发行量有限的专业刊物上发表了数篇关于“通过空心(或锥形)装yào法引发热核反应”问题的论文,其中包括令人难以置信的细节描述。30然而,上述课题的研发工作却早在30年代就开始了。

    正文 前言(9)

    :2010-6-26 8:27:23 本章字数:1162

    部分被认为可能已遗失证据的重要片断,在前德国陆军军械局研究处处长埃里希•舒曼(Erich Schumann)教授的个人档案中被发现了,引起轰动一时效应的“舒曼文件”是打字手稿,是埃里希•舒曼与昔日同事于1949年合作完成的。31

    舒曼在手稿中描述,研究项目开始时置于他的领导之下,目的是将不可控核聚变反应的能量释放用于军事领域;他还描述了氢弹发火装置(即点火机器)制造的基本概念。鉴于那些曾共同磋商过相关内容的同僚对稿件全部公开持有异议,舒曼最终接受劝告并撤回已经约定出版的手稿。

    为了避免任何的误读,让我们来澄清这个问题:德国科学家并没有掌握氢弹,甚至他们逐步形成的氢弹制造概念,先前亦完全不为人们所知,实际情况就是如此,但却也暴露出在他们研究工作背后潜藏着危险。

    最为引人注意的证据之一是一部关于德国核试验的纪录片,这是战争结束时被苏联军队缴获的战利品。毫无疑问,我们搜寻这件颇具价值的珍贵档案已经历时多年,一直未能与之谋面。但是,所付努力也并非毫无价值,我们发现了一些关于俄罗斯和中国的档案,其中的文献证实了该影片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