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中试bào的原子弹同日而语,但这种“zhà弹”还是可以将方圆500米范围内的生命、景观和地上建筑物化为灰烬并在附近地表层形成放shèxìng沾染。如果用当代词语表述,德国科学家已经踏上了开发战术核武器的道路。
“非主流”派系的存在以及“zhà弹派”搞出的这个“杰作”,多年来并未引起世人太多注意,《希特勒的zhà弹》作者第一次将这股力量的战时科学行为和成果做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和披露,为纳粹德国秘密发展核武器历史的研究开辟了新篇章。
正文 一、德国“传说”与《希特勒的“原子弹”》..
:2010-6-26 8:27:30 本章字数:475
《希特勒的zhà弹》在某些方面颠覆了传统观点,学界认为,作者试图通过一系列证据推翻“历史铁案”,著述中所罗列和引用的档案文献也是“颇具说服力”的,有些学者甚至说,如果作者所举事实和所得结论成立,那么纳粹德国科技史乃至20世纪世界核技术发展史就得推翻重写,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也需增添新的内容。图书市场反应同样非常强烈,该书不仅热销德国,其他国家也纷纷购买版权。到目前为止,赖纳•卡尔施的《希特勒的zhà弹》德文版已经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分别在荷兰、法国、意大利、俄罗斯和波兰出版发行。2008年,海科•彼得曼在卡尔施《希特勒的zhà弹》德文版基础上,补充了近几年(主要是在德文版出版后)新发现的资料,增加了部分当时德文版未收入的素材并译成英文。2009年,两位作者向中国方面提供了该书增订版的英文电子版(英文版尚未出版)并更名为《希特勒的“原子弹”》,本书简体中文版以此为底本译出。
此外,继《希特勒的zhà弹》之后,卡尔施和彼得曼又合著《“希特勒zhà弹”的正反面:德意志的原子研究》一书,目前已经出版。
正文 二、从铀核裂变到世界“裂变”(1939年)(..
:2010-6-26 8:27:32 本章字数:1159
二、从铀核裂变到世界“裂变”(1939年)
1938年圣诞节前夕,德国化学家奥托•哈恩和弗里茨•斯特拉斯曼在中子轰击铀的实验过程中,成功使铀核分裂为两部分。原子核裂变现象的发现为人类提供了两条实用化途径:工业动力能源和军事能量释放,前者以和平应用为目的,后者则是战场级别的核武器概念。这就是《希特勒的“原子弹”》所叙述故事的起始点。
1物理学进入现代世界历史
人类对自然的理解通常是一个知识积累和认识渐进的过程,原子物理学的发展也是如此。量子论在19世纪末的形成是现代物理学雏形诞生的标志,其最重要的应用领域便是原子结构研究,到20世纪初期,科学家们逐步积累起了有关原子结构以及亚原子粒子本质的系统知识,现代物理学进入一个蓬勃兴盛的时代。
英国科学家欧内斯特•卢瑟福创立原子核理论,认为放shèxìng物质原子的蜕变导致放shè,在此过程中原子会发生变化并释放大量能量;德国物理学家阿尔贝特•爱因斯坦创立了狭义相对论,他那著名的质能关系公式(E=MC2)已经表明少量物质含有极其巨大能量的概念。此后,人们便尝试预测对这种超乎寻常能量应用的可能xìng,“谁第一个掌握了吝啬的大自然以严格控制这一能源库的释放能量的杠杆,谁就会拥有一种可以毁灭地球的武器”。英国科学家詹姆斯•查德威克于1932年发现了既不带正电荷也不带负电荷的粒子中子。中子的发现实际上为物理学家寻找到了轰击原子核的“pà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