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19 章(第3/4页)  希特勒的“原子弹”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8226;海森伯格就如同是一名国家社会主义德国“亲善大使”,在欧洲大陆东奔西走、穿梭往还,他访问综合大学、参观德意志文化研究所(纳粹德国宣传部在西欧被占领国设立的文化机构)和举行学术演讲会。20海森伯格被描绘成一个“虔诚的德国人”。无论走到那里,对于那些处于困境中的外国同僚,他总是能够不计个人的风险,提供力所能及的声援帮助。

    1941年3月,冯•魏茨泽克在哥本哈根(Copenhagen)举行了一次引起外界极大注意的演讲。利用这个场合,他也与尼尔斯•玻尔会了面,然而在言谈中并未涉及反应堆和zhà弹的话题。1941年9月,冯•魏茨泽克与海森伯格再度踏上前往哥本哈根的旅途。

    这次旅行,以及随后在海森伯格与玻尔之间发生的讨论,属于20世纪科学史学界议论最多的一个事件。21托马斯•鲍尔斯向海森伯格所表现的姿态表示了敬意,这是因为,他不仅冒着巨大风险将德国“铀项目”的实际存在告知了玻尔,甚至还尝试赢得玻尔的认同,携手一致为阻止未来原子武器的发展做些具体工作;保罗•罗斯(Paul Rose)则认为,海森伯格的旅行就像是一个“德意志文化帝国主义”的符号。22

    正文 一、“一条直接获取zhà弹之途”(11)

    :2010-6-26 8:29:17 本章字数:954

    玻尔与海森伯格之间的jiāo谈没有留下记录。因为这个关系,大多数从事科学史研究的学者,穷尽其日后所掌握资料的发掘,确切而言,就是维尔纳•海森伯格和尼尔斯•玻尔家族成员所提供的含糊不清的陈述以及同僚友人的回忆,尽管这些人都未参与他们之间的讨论。至于玻尔本人,除了被保存下来的战后时期11封致海森伯格的信函以外,关于海森伯格到访之事却什么都没有说过。只是到了 2002年,玻尔的这些信函才被公开发表。

    让我们回过头来对这个事件重新推想:海森伯格到哥本哈根旅行,恰逢希特勒军队在所有战线狂飙漫卷的时刻。依照海森伯格的信念,德国陷入了两场不同的战争:一场是与日薄西山的西方民主主义的战斗;另一场是与他希望亲眼目睹其崩溃垮塌的布尔什维克秩序的拼杀。海森伯格对于德国即将与美国发生的博弈中获胜的预期超过了打败苏联吗?就他而言,这才是关注焦点所在,因为海森伯格非常了解美国的工业和科技潜力。

    同样,海森伯格也为某些具体问题所困扰,他和他的支持者应该要做些什么呢?带有戏剧xìng的一幕发生了:海森伯格迫不及待地就冯•魏茨泽克钚zhà弹专利问题,尝试着向玻尔表达他的观点,但是,他所端出来的却还是一个尚未被推上前台的事务。从1941年夏的一份瑞典报纸上海森伯格获悉,铀zhà弹的研发工作在美国已经起步,美国人取得了多大程度的进展呢?他们是否会在将来某一天拿这种武器对付德国呢?由于疑虑难释,置身于哥本哈根的海森伯格心烦意乱、忐忑不安。在这种情绪的驱使下,海森伯格眼前所呈现的,是那将要付出沉重代价的原子弹制造业似乎正在闪烁着希望之光。多年后,海森伯格在谈及他早先的想法时概括道:“在(1941年的)夏天,‘耶稣十二门徒’依然能够通过一个预防原子弹制造的联合协议。” 23按照他的思考,他希望同玻尔谈的,是关于在世界顶级物理学家之间达成一项防止原子武器竞赛的不公开协议。战后海森伯格也承认,他当时的这个想法不乏天真和不切实际。尼尔斯•玻尔屏气息声地坐在哥本哈根的“围城”中,在一个被德国军队所占领的国度里过着谨小慎微的半隐居生活,同盟国阵营的科学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