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25 章(第3/4页)  希特勒的“原子弹”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厚达1米的钢筋混凝土墙壁作为保护屏障,即使是再猛烈的轰zhà也不能撼动“地堡”实验室丝毫皮毛。这个“地堡”在被用于科学研究的同时,也是一个躲避空袭的掩蔽处。

    正文 三、铀反应堆(12)

    :2010-6-26 8:30:02 本章字数:685

    “地堡”内包括有自动抽水装置、一间存放重水容器的储藏室和能够排出放shèxìng气体的通风系统,铀原料可以通过远程cāo作方式被输送,放置反应堆的“房间”有双重的钢门防护,此外再加上一个可加工处理金属铀和分析重水的工作站。整个“地堡”的建设工作在1943底完成。在历时五年的战争期间,开始了在柏林达勒姆的物理研究所实验室仅有的一次使用重水的测试。

    海森伯格已经将有关柏林实验堆模型-Ⅵ(B-Ⅵ)和实验堆模型-Ⅶ(B-Ⅶ)的前期准备及后期实施工作委托给了卡尔•维尔茨,测试中使用的仍然是层式结构。当铀层以互相间隔为18厘米距离被放置的时候,测试呈现出了最高量的中子增殖现象。这是博特在一年之前已经获得的结果,而且当时所使用的还是非常简易的方法。

    尽管拥有最好的原料物质条件,但与莱比锡和戈托夫相比,柏林的测试结果还是稍逊一筹。海森伯格在写给弗格勒的信中试图让后者相信,他的柏林系列测试依然可以被视为一个成功。弗格勒虽然保持着对海森伯格的好感,但现在就推广他的结果却多少有些勉为其难。

    从上述反应堆试验的途径能够看出:在原料配置方面,柏林测试使用了在“当时的德国”可以得到的大份额的金属铀,但结果则可以被认为是个“惨败”。在柏林“地堡”实验室所取得的试验结果,连1942年6月在莱比锡已经取得的数值都不及,就更不要谈与明显更好的戈托夫数值进行比较了。只是在这个失败的系列试验之后,海森伯格和维尔茨才接受了赫克关于铀反应堆最优化几何设计的意见。那是库尔特•迪布纳在具体实践中已成功贯彻的方针。

    正文 四、迄未人晓的反应堆试验(1)

    :2010-6-26 8:30:03 本章字数:1124

    四、迄未人晓的反应堆试验

    1在施塔特伊尔姆的实验室测试

    1944年,战争对“日耳曼人帝国”的打击力度与日俱增。在德国空域的战斗中,制空权长时间掌握在同盟国手中,盟军飞机对城市、公路和铁路的肆意空袭,给德国军备武器工业体系造成无可挽回的负面影响,几乎所有大城市都难以维持正常的经济生活。科学家也品尝了这粒“空中战争”苦果,莱比锡、汉堡和科隆(Cologne)的物理研究所遭到的打击尤其严重。

    自1943年夏天开始,为躲避空袭,威廉皇帝学会总部作出了准备对所属研究机构实施转移安置的决定。按照计划,哈恩和海森伯格的研究所将分期分批向符腾堡(Wuerttemberg)的泰尔芬根(Talfingen)和黑兴根撤退。从1944年4月开始,海森伯格就呆在黑兴根,而反应堆测试的全部责任都落在了维尔茨和少数几位同僚的肩上。

    保罗•哈特克在汉堡呆不下去了,他带着人员设备转移到黑林山(Black Forest)南部的弗赖堡(Freiburg)和坎登(Kandern);克劳斯•克劳修斯和手下部分工作人员搬进他位于慕尼黑城外的住所; 当瓦尔特•博特和汉斯•科普菲尔曼(Hans Kopfermann)仍留在盟军空袭尚未波及到的城市海德堡和哥廷根时,弗里茨•基希纳(Fritz Kirchner)则从科隆出走加米施-帕滕基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