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5 章(第2/4页)  为历史流泪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中国使馆,伊拉克穷人的家(2)

    洗劫使馆的强盗甚至揭走了墙上的瓷砖

    中国使馆被毁坏的程度超出了我的想像。使馆紧锁的大门内侧本来是一片面积不小的空地,现在成了一个垃圾场,堆着包括这家人生活垃圾在内的足够装一卡车的各种垃圾。主楼所有的空调,甚至连所有的门窗都不见了。仔细观察,我发现劫匪甚至连墙上的瓷砖都揭了下来。这种洗掠真的闻所未闻。如果不是连续13年的制裁,如果不是物资匮乏到了极点,本来受教育程度很高的伊拉克人是不会做出这种事情的。

    主楼内的情况更惨。我很难想像他们用什么样的工具,能够把钢筋水泥的楼房的所有角落都翻检得如同震后废墟。劫匪们似乎要在一堆钢筋水泥中挖地三尺。走过主楼,是一个很大的中国古典园林式水池,中间是一个黄色琉璃瓦的亭子。可以想像在夏季巴格达的月夜,在有着荷花和金鱼的池塘边漫步,是何等令人心旷神怡的事情。但是现在,这荷塘月色的美景已经由光彩照人的美女变成蓬头垢面的弃fù,水面漂浮着垃圾,钢筋从水泥中露出丑陋的黑骨。

    使馆的大部分车都已经在战前撤退时开到了约旦,但是留下来的车就无一幸免。留在车场上的只有一部依稀能够辨认出丰田字样的残骸。所有的汽车部件,包括轮胎和座椅都被洗掠了,只剩下伤痕累累的、被掏空了内脏的躯壳。

    紧挨车场的使馆商务处建筑,和我在约旦河西岸巴勒斯坦城市拉姆安拉看到的被以军导弹摧毁的预警部队司令部大楼已经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了。所有的门窗都被卸走了,有的地方墙体还被砸出大洞。楼梯上,不少地方钢筋露了出来,一不小心就会刮破人的腿。地上全部是水泥的碎块和蒙着厚厚灰尘的书籍文件。我随便翻了翻,有的厚厚的手写体的文件上,还写着“内部资料,注意保存”或者“秘密文件,妥为保管”的字样,但是年代都比较久远,最早的文件是1990年,最近的是2000年的,估计最新的文档已经在撤离前处理了。

    在文件散落满地的废墟中,穆哈默德顺手拿起一页纸,那是一份《人民日报》,上面刊登的报道很多都是我熟悉的新华社记者写的。这张在中国印刷的报纸,无意中见证了使馆的劫难。

    穆哈默德说,在战后,这里的使馆区也有伊拉克警察巡逻,但是美国占领军不给警察配备子弹,拿着空qiāng的警察在荷qiāng实弹的劫匪面前只能束手就范。他说,劫匪们威胁说如果不让他们进去就打死警察,所以没有人敢拦阻他们。

    在商务处建筑残破的楼梯入口,我惊讶地看到一句歪歪扭扭但清清楚楚的英文标语:美国人该死。穆哈默德告诉我说,当初美国军人看到劫匪涂抹的这一标语后很生气,以为是看守使馆的警察写的,声言要把他们抓去审问,但幸亏后来美军碰到的麻烦太多,才没有继续深究这里的反美标语事件。

    “你想到大使官邸看看吗?”穆哈默德问我。

    我并不知道大使官邸和使馆在同一个院子。既然这样,当然要看看大使官邸的损害情况。实际上这里和别的楼舍的命运完全一样,除了水泥地板,什么也没有剩下来。在大使的洗手间,劫匪们甚至连马桶和浴缸都撬下来搬走了。

    穆哈默德通过夏南的翻译告诉我说,不久前还有一家人试图强行搬进已成废墟的大使官邸,但是后来还是被这里的外jiāo服务警察劝走了。

    就要离开使馆的时候,负责看护使馆的当地警察穆哈默德告诉我说,占领巴格达的美军巡逻队经常晚上把军车开到中国使馆墙外的林yīn道边稍事休息,因为当地抵抗武装不会把这里当做袭击的目标。另外这里是使馆区,有很多伊拉克警察在外围警戒,美国士兵都认为在这里过夜很安全。

    第二部分第13节 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