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10 章(第1/4页)  为历史流泪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或者宗教利益,并没有别人的生命。

    汽车穿行在雨中的巴格达,我感觉好像穿行在20世纪80年代的某个中国小镇,又好像穿行在一个为了拍摄灾难电影而布置起来的道具之间。所有的建筑一律老旧破败,不多的一些公寓楼房里,各家的杂物都堆在面向大街敞开的楼道里,甚至接收卫星电视的“圆锅”也架设在各家的门口,和散乱晾挂着的衣物混在一起。在底格里斯河两岸残存的高楼大厦中间,除了几家宾馆,其余的没有几栋是完好的了。

    一座跨河的公路桥边,一幢通信用的大楼被多枚导弹拦腰击中,在一片焦黑中yù倒还立,成为战争的一个绝好的注脚。一路上看到前伊拉克通信部、教育部等重要的政府机构也都无一在pào火中幸免,有的在遭到pào火摧毁后又惨遭劫匪洗掠,扭曲的钢筋和家具碎块散乱地堆着,仿佛仍在哀叹昔日风光不再的悲凉。这些大楼目前已经无法继续使用,只能推倒重建。没有人统计巴格达究竟有多少这样等待重建的废墟,但是所有人都知道,重建尚需时日,在安全得不到保障、暴力事件仍十分频繁的今天,没有人会有心情为这些废墟叹息,也没有人知道它们还要僵尸一样地在那里戳多长时间。

    第三部分第32节 最大的改变在心里(2)

    周五集市

    在一个积满泥浆的十字路口,我看到很多当地人冒雨把各种衣袜、小百货等物品摆在街道上卖,汽车从人群中挤过,溅起一些泥水在这些小贩的裤腿上,他们也毫不介意。阿德南说,这是一个由穷人自发形成的“周五集市”,只有星期五才会聚集这么多小贩找生意补贴家用;附近的一些顾客们也习惯到这里来淘些便宜的小东西,过过购物的瘾。当然这里的东西质量并不好,也许有钱人家做抹布的布料,到了这里就成为穷人家孩子过节的新衣。

    市中心有几家古董店开着门,我们就走进去看看这些文明的遗存和历史的碎片。但说是古董店,其实大部分都是仿旧的工艺品,一些“阿拉丁神灯”之类的青铜工艺一看就是现代的制品,恐怕有的还来自中国乡镇企业的能工巧匠们,因为这些东西和我在以色列看到的一样。而以色列的老板曾告诉我说,他们的很多东西都是中国定制的。10年前,我的一个朋友曾托人从美国买来一架相机,结果发现后面写着“中国制造”的字样,哭笑不得。今天,这样的故事则更是司空见惯。在土耳其的时候,我妻子曾经看中了几只印着当地民情风俗的瓷碗,正准备掏钱,老板无意中露出实底:这些都是在中国烧制的。

    这几个古董店里依然有些东西吸引着我,比如阿拉伯的长弓和弯刀。阿德南一再叮咛我只看不买,因为这里的东西太贵,看到外国人更是会漫天要价。但是今天是星期五,别的露天集市都不开门,而我们也许只有今天才有点时间出门,所以看到喜欢的我还是会动心。

    “有没有前政权的纪念品?”我问。

    店主拿出几只有萨达姆头像的金表,做工并不好。我问还有没有其他的,找了半天,店主只拿出来几枚硬币,说是萨达姆执政之前发行的,后来因为货币贬值几乎成为废铁,就没有人再用了。我一看,硬币的图案上并没有谁的画像,而只是当地的椰枣林风光,制作也堪称精细,就掏15美元买了下来。

    一出门,阿德南就抱怨说,15美元他可以给我买一大把。我笑笑,并不后悔。几年来我已经养成习惯,想到的事情能做的马上就做,否则事过境迁,要么忘记了,要么因为别的事情耽搁了,本来能够做到的事情反而没有做。记得读大学时,老师讲过一个做决策的原则:不要追求最好,自己满意就行了。后来我深感这一原则的明智。“最好”只是理论上的,而我们能够把握的,只有自己是否满意。比如买东西,很多时候我们为了追求质量最好,价格最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