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10 章(第3/4页)  为历史流泪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眼光,也许他对我们这么快就浪费了两美元的电影票深感不解。我们碰到一个正要买票进去的年轻人,我问他喜欢看些什么片子,他说是“爱情片”。我正在琢磨爱情片的意思,他又补充了一句“就是罗曼蒂克的片子”,然后匆匆闪进了黑洞洞的影院再也没出来。

    电影院门口附近,聚集着几家书店和音像制品店铺,但规模都不大,我们进去的时候都没有电,黑乎乎的。音像制品主要是歌曲的磁带,没有CD,少量的DVD多是简陋的盗版品,无外乎qiāng战片和爱情故事片两类,但都没有色情的影碟,多少还让人感觉到文化一词的本来意义。

    在一个书店里,老板告诉我书卖得并不好,尽管一本书也就相当于人民币六七块钱,但是新书很少,旧书也没有多少人感兴趣。他说,倒是摆在门口的报纸每天能为他带来几美元的收入,一些战后从约旦、科威特等地新传入伊拉克的杂志,比如阿拉伯文版的美国《新闻周刊》等也有一些销路。“人们对此感到新鲜,可过去卖美国杂志是要坐牢的。”他说。我们还了解到,一本《新闻周刊》在这里的售价大约1美元,但是这里最好销的并不是这些“新鲜”的美国杂志,而是在周边阿拉伯国家出版的生活综合类杂志,每本也是大约1美元,但是印刷得更好,内容也更丰富,从求医问yào到生活常识无所不包。

    小李在这里买了一本2003年12月初出版的一期英文版《读者文摘》,非常高兴,问还有没有2004年1月份的,回答说是要等到月末才来,每次来4本,基本上都能在一个月里卖出去。这个书店老板很年轻,jiāo谈中经常试图回忆和讲出几个英文单词。他对隔壁的电影院很是不屑,但也摇头表示无可奈何。他说,他的书店拒绝销售那些色情的东西,但是有的杂志为了销路正在让封面女郎穿得越来越少,他也没有办法。

    回来的路上我们到一家超市买东西。这是我第一次进巴格达的超市,感觉还不错,物资也算丰富,就是大部分东西都是来自外国,价格比想像的要高出很多,比如巴掌大一小包方便面要折合人民币5块多,一桶两升的玉米油要人民币22块多,想来平均收入不足100美元、失业率高达50%的伊拉克普通老百姓要么买不起、要么买的时候是要狠狠咬牙的。

    令我感到意外的是,由于老板拒收我们一张比较旧的百元美钞,我们的钱不够支付所买的物品,老板竟然大度地对初次见面的我们说:“没关系,下次来付钱好了。”

    第三部分第34节 最大的改变在心里(4)

    寻找巴比lún

    我和同事最近一起访问了残破的伊拉克国家博物馆。空dàngdàng的大厅,破碎的橱窗玻璃,落满灰尘的走廊,横七竖八堆在角落里的石像残片,这就是收集著名的两河文明古老文物的伊拉克国家博物馆?我不禁想:著名的楔形文字在哪里?巴比lún空中花园的遗存在哪里?亚述王朝精美的石雕在哪里?

    伊拉克国家博物馆负责人卡迈尔指着大门紧锁的展厅说,预计最短也要5年以后,这座经历过战火的博物馆才能完全恢复开放。卡迈尔说,2003年4月9日巴格达被美军攻陷后,盗匪趁机闯入博物馆,抢走了1.4万件珍贵文物,至今追回来的不到4000件,其余很大部分已经通过几乎不设防的边境流落境外。他说:“虽然战前我们加班加点把不少文物转移到秘密地点存放,但是这一损失依然令我们十分心痛。”

    已经在伊拉克国家博物馆工作了63年的阿特亚,说起文物被抢事件仍然十分气愤。这位已经77岁但仍然每天坚持到博物馆看看的老人说,劫匪们拿走了所有能拿的东西,然后对一些拿不走的大件进行了肆意毁坏,但是刚刚占领了巴格达的美军却对这些劫匪不闻不问。

    阿特亚说,博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