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11 章(第2/4页)  为历史流泪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拉克境内绝大多数反美武装袭击都发生在伊中北部逊尼派阿拉伯人聚居的三角地区。

    在为一次次的伤亡叹息的同时,我也在思考这样的问题:“逊尼三角地”为什么成为战后伊拉克抵抗势力的核心呢?

    这个题目布置了,大家讨论,最后形成了一些主要的观点,认为这一局面的形成与这一地区前伊拉克军队人士集中、美军占领者对逊尼派的强硬镇压以及逊尼派阿拉伯人对占领当局扶持起来的临时管理委员会不满有关。

    在推翻萨达姆政权之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联军当局解散了40万伊拉克前军队以及国防部、新闻部及前政权的情报部门等核心部门,而这些部门中相当多的人都和萨达姆一样来自这一逊尼派聚居的三角地带。例如,费卢杰之所以被称做“抵抗之都”,与大部分前伊拉克情报人员来自费卢杰镇不无关系。这些前军队和政府的职员被解雇后,绝大多数找不到适当的工作,难以维持生计。在反美武装势力的积极招募下,很多人很快就加入了暴力袭击行列。

    同时,据有关部门估计,伊拉克战争及此前长期的制裁还使伊拉克的工业基础几近瘫痪,有超过800万的人失去了工作。作为战争和长期经济萧条的结果,目前伊拉克的失业率超过了50%。战后,除了一部分为联军和外国商人工作的人之外,普通伊拉克人的生活水平整体下降。这些也都促使一部分人聚集到美军比较集中的逊尼三角地带进行抗击美军的暴力活动。

    在战后初期,伊拉克的暴力活动主要是抢劫成风、治安混乱。但随后,暴力活动迅速转向反美和抵抗,目前更有将目标扩大为所有外国人和为联军工作的当地人的趋势。这一转变与美军以占领者姿态对当地人尤其是逊尼派阿拉伯人进行粗暴镇压有关。由于从一开始美军就对包括萨达姆家乡在内的逊尼派三角地进行重点防范,频繁搜捕、宵禁,他们滥伤无辜的行动激起了更多当地人的反美情绪,形成恶xìng循环。当地逊尼派人士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就提到,不少人是由于无法忍受美军在搜索行动中侮辱xìng的言行而拿起武器的,有人参加反美暴力行动则是为了给被美军误杀的亲朋好友报仇。

    第三部分第36节 逊尼三角地之谜(2)

    “萨达姆残余势力”

    美军习惯于将这些抵抗势力称做“萨达姆残余势力”,但在包括萨达姆在内的绝大部分美军通缉的前伊政权高官相继被擒获后,这一地区的反美袭击虽然在数量上有所减少,但是袭击的激烈度和命中率却有增无减。这说明,反美武装分子的抵抗并不是出自对前政权的忠心和幻想,而是出于对被占领这一事实的激烈反抗。

    对美国扶持的伊临时管理委员会的组成强烈不满也是“逊尼三角地”反美暴力如此集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伊拉克民族、教派构成复杂,但主要有三大派:逊尼派阿拉伯人、什叶派阿拉伯人和主要为逊尼派的库尔德人。由于萨达姆本人是逊尼派,所以自美英联军占领伊拉克以来,从官方言论到媒体报道都将逊尼派穆斯林与伊拉克前政权联系在一起,美军对待逊尼派的镇压尤为强硬,逊尼派感觉他们在新政权中成为被打压和排挤的对象,所以反美情绪在逊尼派中日益高涨。

    然而,前萨达姆政权实际上并非宗教政权,更谈不上是“逊尼派政权”,因为萨达姆选择官员的依据并不是根据宗教派别,而是根据对他本人的忠实程度,很多什叶派甚至基督教的人士也位居高官。

    由于缺乏准确的人口普查,伊拉克逊尼派阿拉伯人的数量到底是多少,以及应该在新政权中有多大发言权,这些问题一直争议很大。目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逊尼派阿拉伯人约占伊拉克人口的20%,什叶派占60%,库尔德人占20%。按照这个比例,在美军主导建立的伊拉克临时管理委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