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六章于涛决定去上海(第1/3页)  生活,就是这个样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六章于涛决定去上海

    李丽是脑梗死与心脏衰歇而死亡的。虽说一直在医院里治疗,可还是没有能挽回生命。

    回顾李丽结婚以后的生活,可以说,她为了这个家,奉献了自己的一切。甚至,可以说,她是在害怕与勤劳中度过自己的婚后生活的。

    她没有享受一天的好生活,每天一睁开眼睛,就是忙。不是为了儿女,就是为了丈夫。她的生活的意义,就是把自己的时间,奉献给这个家,奉献给儿女们,奉献给自己的丈夫。

    她的一生,没有为自己想过,没有自私的想,我要别人伺候着,让丈夫对我好——没有,没有过。一天,一分钟,也没有过。

    李丽的一生是平淡的,但她的聪明与智慧,在这个家里是得以显现的。她任劳任怨的精神,孝敬老人的那份爱心,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这样的妇女,在现在,是很少的了,几乎是没有了。但不能说是没有,只是少之又少了。想一想看,我们应该学习她的孝道的。

    于涛回到家中,扑倒在奶奶的棺材前,嚎啕大哭前来。他不单单为奶奶的去世而悲痛,其中也有为自己的命运不顺而难过。

    一家人把于涛拉起来,安慰他不要过度的悲伤,事已至此,也不能过度的悲伤,不是?生老病死,人的自然规律,人人都是不可抗拒的。再者说了,李丽的岁数也不小了,她做人的任务已经完成,不想于军一样,年纪轻轻的就没有了。于军才是值得人,惋惜的了。

    儿子没有了,于清月决定让孙子代替儿子,办丧事。他和于民商量此事,于民也同意这样办,而且还很高兴希望让于涛办。

    在农村有一个风俗,就是老人不在了,谁摔盆子家产就归谁,近人谁也不能和他争夺的。于涛办奶奶的丧事,也就意味着,房屋、宅子、土地全都是于涛的,没有于民的份的。

    于民这次没有和于清月计较,他还让自己的媳妇抱罐子(也农村的一种风俗),自己什么也不要。这些,也是亲情的表现吧。

    周华虽说不愿意,但还是顾全大局,撅撅着嘴,生着气,依顺着丈夫于民的建议了。也是,于涛没有娶媳妇,也不能没有人办这事儿,不是?

    因为是老丧,所以说,按照习俗,要五天才能发丧的。

    于清月让近人(也就是血缘比较近的,没有出五服的,就是五辈人的人),自己通知自己的亲戚,就不派人一一上门报丧,一一通知了。

    丧事很是冷清的。因为于涛不在家,于清月年老,乡里乡亲的没有看头了,所以,没有差事的,就自己打工去了。

    在一个就是,社会变化着,人的观念也在变化着——经济社会,一切要向经济看齐,不是?

    丧事很顺利,没有出什么幺蛾子事情。发完丧,帮忙的人也都匆匆的离去,忙自己的事情去了,也没有吃于清月家的饭——人们忙呀!再就是,于清月不怎么富裕,不想让他破费,不是?

    好心的人,还是有的。善良的本性,还是有的。

    第二天,上完坟,大家聚到一起,这才有时间坐下来聊天。于清月这才询问孙子的情况:

    “涛啊!你在北京生活的怎么样?都快把我想死了。你为什么总不回家呢?你奶奶临死之前,还牵挂着你呢。”

    说完,于清月落下了伤心的的泪水。

    “爷爷,我很好的,就是忙,为了多挣些钱的。”于涛走到爷爷跟前安慰爷爷。

    “生活的好,就好。咱们那些外债,你不用着急。都是自己人,不还也没有人冲你要的。”于民,坐好以后,对于涛讲,“你年底下,该回家回家,该过年过年。日子,不是一天过得,是不是?”

    “就是。你爷爷老了,每到过年的时候就想你。那些债务,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