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五章,不幸的童年(第1/4页)  寻找地外理性生命之通俗的AI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不幸是天择,痛苦是自择。

    梅伊奋依稀记得一生中也有一段幸福的时光,那还是在三岁之前。但自此以后,剩余的所有经历就与幸福无关。梅伊奋是一个孤儿,在江南的一个孤儿院长大。三岁那年,还不太记事,被人贩子拐卖。后来幸运地被警察解救了,却又不幸的没有找到自己的父母,最后被送到了孤儿院。

    普通人很少有走进过孤儿院的,所以,普通人并不算真正了解一个孤儿院。梅伊奋印象中的孤儿院大家日子过得很艰苦,温饱都不能满足。这里不是只孩子没有父母的爱,最难挨的是贫穷,十分的贫穷。大多数孤儿院遭遇贫穷是一定的,不太可能一个孤儿院比正常家庭还要富足。社会关爱有多么缺,孤儿院的物资就有多缺。梅伊奋恨过父母、恨过孤儿院的某些人,就是不恨社会。因为社会从来都很社会。

    孤儿院一定会有孩子们之间的霸凌事件,一定会有得宠和失宠的区别,一定会有诡计与冤屈。都不是亲生的孩子,一般情况下,不会有人视为己出。一般情况,就是绝大多数现实发生。

    孤儿院的孩子从小就需要干一些劳务活,任何孩子绝不应该在劳务活分配的细节上过于看重公平。任何一次公平都要付出比公平本身还要大的代价!不难想象,有许多孤儿院既是社会不良青少年的庇护所,又经常成为社会不良青少年的报复对象。这些不良少年骨子里有寻求公平的朴实愿望,这种朴实比那些践踏公平的善良人要更朴实。

    成年后的孤儿必须离开孤儿院,或参军、或工作。高考是给全国青少年统一的一次改变命运的公平的机会,但只是一个机会而已,公平从来没有真正降临过人间。高考实质上有一多半是考父母,孤儿院的孩子没有父母,也就没人上大学。当然,也有可能上大学,极少的概率。梅伊奋就是这个极少的概率之一。

    美国探险家贝尔·格里尔斯在荒野求生的过程中,教会人们野外生存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则:求生过程中,必须要充分利用所能够获得到的资源。而逆境中的梅伊奋生命中哪里都是荒原,他的一生都在精神、物质的荒原中求生,所以,充分利用可用资源是他的本能。梅伊奋一生都在将自己所能够获得的资源利用到极致,从不浪费分毫。

    他没有朋友,也没有恋人,因为朋友和恋人都会消耗资源。

    在看待朋友这个问题时,梅伊奋有个实话实说优点。他常说,所谓的朋友,就是一群人怀着“朋友有用论”的心机去结交“朋友无用论”的人际关系。没有朋友的人旁观朋友关系,确实比较客观。

    朋友对于梅伊奋是个稀罕的事物,他从来不相信有朋友。在他眼里所谓的朋友,不过是被适当的时候出卖的资源;成年人的世界都是尔虞我诈。最永恒的只有利益,没有永恒的交情。朋友?朋友已经和真诚没有了关系,朋友之间的承诺,可以在酒桌上张嘴就来,说话的样子掷地有声,而语言含义中的内容走耳不走心,即使一不小心走了心,也会轻如鸿毛!

    原本,在那些善解社会的人们心里,朋友本就是无用的。朋友本就是一种共同认可促进下的相互欣赏,欣赏不是为了后续之利用的可能。这种欣赏可以俗于酒肉,也可以雅于诗书。

    当然,这是在古代朋友的定义,而不是指现代。

    现在,人心不古,朋友一般没有具体含义,只不过在桌子上下酒。要不,谁解释解释“朋友帮帮忙!”这句话里的意思?

    梅伊奋不想做黑夜里的打更人,孤单的守望熟睡中的人们,他只想和人们一起装睡。

    曾经,梅伊奋也是一个天真中的孩童。他恨自己的亲生父母没有照顾好自己,使自己从小就失去了一个孩子应得的周全。正常的孩子会慢慢长大,并且慢慢的不再喜欢玩具,慢慢会有朋友,可是自己不是正常的孩子;他没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