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九章 科考(第1/3页)  书生驾到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自中秋之后,张承延便不再出门了,虽然依旧会收到文会请柬,但都搁置在一旁,留在家中安心的温书,这自是其中原因之一,除此之外,赵审或是说旧党针对他的一些手段,让他心情不是很好,对这些文会兴趣也就不高了。

    科考要考三场,当然殿试除外,它是只考一场的。科举起于隋唐年间,在当时也并非主流的选官途径,官员更多的依旧是依靠举荐步入仕途,彼时科举只是一种补充途径。

    到了本朝,科举依旧并非是做官的唯一途径,只不过地位却是提高了很多。自立国以来,凡登宰相之位者,必然是科举出身,这也形成了一种惯例,依靠恩荫或是其他途径做官的,从未有过做宰相的先例。

    到了科举这一天,张承延早早地就起来了,天色还是朦胧的。当然自是有比他起来还早的人,秦韵和馨竹都来了,给他送来了早饭。早饭很清淡,不会吃坏肚子。

    文房四宝都已经准备好了,在家里也只需吃这一顿饭。进了考场再出来,就得等明天傍晚了。今天要考两场,上午是经义,下午是试论。这两场相对来说简单,考的还是平时的积累,经史子集读得多,读的透,这两场答得自然就好一些。

    考完这两场之后,考生也不能出来,只能在考房里休息,饭食自是府衙提供。到了明日,便只考试策了,时间则是前两场之和,一天的时间。

    早饭之后,他拿起盛放着文房四宝的竹篮,和两个女人告别,“要走了,明天我们再见。”

    两个女人一起亲吻了他,一左一右,颇有齐人之福的意思。终究都是出自青楼,胆子上要大一些,若是换做闺阁里长大的女子,怕只会说一些安慰的话,这样的事情是做不出来的。

    到了考院的门口,外面来了许多人,有明州本地的,也有自其它地方而来的。这科考的第一轮,都是地方主持,通常来说便是一路就是一个考区,比如淮南东路,考场自然就定在治所明州。于本地士子自然是方便一些,而其它地方的就要早几日赶过来,先找到落脚的地方。这几日,明州城里的大小客栈,都是生意兴隆。

    张承延在这里见到了不少熟识的人,毕竟是在考场门前,有一些规矩还是要遵守的,没人大声喧闹,都是三三两两在一起,低声的说着话。具体的内容,自是因人而异,但大家都在刻意的绕开科考的事情,不去讨论这些东西。

    当东方出现朝霞的时候,考院的朱红色大门,缓缓打开。考生通过身份验证,没有携带作弊纸张后,便可进入考场了。考房低矮,而且空间也不大,只是一张床,一张桌子,墙角放了个夜壶,也就这些东西了。

    考试的环境,其实说起来一般,也就是能够遮风挡雨,防止互相作弊罢了。张承延没有这样的考试经历,进了考房,还是稍有些不适应。

    经义的试题很快就发了下来,他审了几道题目,心里有了大概的轮廓和方向之后,才开始动笔。

    虽然只有一年时间,但或许这些东西已经印在了原主的脑海里,他温书的时候,这些东西理解起来,到也不难。一年下来,不敢说水平恢复到了巅峰,但至少也有八成以上,应付科考足够了。

    虽说三场之中,最重要的是试策,但考官阅卷的时候,还是有着先后顺序的,先考的先看,后考的后看。若是经义和试论达不到要求,那后面的试策也就不必看了。这样的规矩还是希望考生重视经史子集的研习,注重基础,除此之外也是减轻一些考官的工作量,毕竟试策批阅起来还是很麻烦的,能先踢掉一些也能快一些批阅完毕。

    若是经义和试论都没问题,到了试策文章,其实就是排名了,试策写的好,自然排名靠前,写的不好,排名靠后,自然也就落榜了。

    张承延这次会试,不过就是来走走过场,无论他答得如何,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