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9章 公益广告(第1/2页)  全能金牌主持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作为一部1989年上映的呆湾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取得了不俗的社会反响,也赚足了观众的眼泪。

    如今张宇所构思的情境短片,虽然与这部电影名字类似,从体裁到表现手法却千差万别。

    为了契合主题,他不过是拿来借用了一下。

    分镜头上,张宇用还算及格的绘画功底,描绘出了一个漂亮的瓷娃娃。

    他所要做的事情,在上一世来看,已经是司空见惯。刚刚重生回来那会儿,经过一段时间对报纸杂志的大量阅读,张宇掌握了一个讯息——公益广告的概念还没有出现。

    一般广告都是盈利为目的,而公益广告旨在促进社会发展跟人民进步,促进社会文明的构建。并不以盈利为目的,又称公共广告。

    放眼全球范围,重生之前,美国20世纪40年代就已经出现了公益广告。中国公益广告的产生晚了四十年左右。

    而第一支公益广告,主题为“节约用水。”,在1986年产生于贵阳电视台。

    1987年,中央电视台首开先河,专门播放公益广告的《广而告之》栏目。栏目本身是伴随着社会意识的觉醒应运而生的。

    从此,公益广告这个新门类开始进入普罗大众的视野。

    到九十年代中后期,公益广告更是掀起一股全国性的热潮。一些耳熟能详的经典,基本都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

    不过,那都是在上一世张宇所经历的。

    在平行世界,虽然已经进入九十年代,公益广告的概念甚至都还没有出现。

    当看到刘利患有先心病的小女儿。目睹一家人的不易,刘利的窘迫,特别是小女孩儿区别于同龄人的成熟懂事之后,张宇就产生了帮助他们一家人的想法。

    具体该怎么做,他很快就想到了公益广告。

    前生,张宇看过一则类似儿童先心病的公益广告,播出之后给他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这则广告也确实取得了不错的社会反响,使得很多先心病儿童获得了帮助,重获新生——这也是电视媒体利用其广泛的传播功能,引导社会公众一个最好的范例。

    脑中的想法渐渐成形,张宇决定付诸行动。能够让更多先心病儿童获得关注,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可以让刘利一家获得经济上的帮助。

    不过,其中面临的困难也不言而喻。

    在这之前,张宇从未掌镜拍摄过短片。剪辑有前生的经验,拍摄方面却只能经过自己慢慢的摸索。再者,还要回归观众基数这个最根本的问题上。

    公益广告片拍摄的再好,传播方面受到限制,相当于是白费力气。

    “怎么办呢?”

    构思分镜头的过程中,张宇还在冥思苦想。

    夜深人静,疲乏困顿的情况下,只能通过自言自语来让自己保持清醒。

    “有没有什么短时间内提高观众基础的可能呢?”

    随即,他很快发出自嘲的苦笑。

    除非是奇迹才有可能。而之所以叫奇迹,那就是基本不可能会发生。

    苦思良久,回神时,张宇将自己一头短发抓得根根直竖,形如刺猬。

    思索无果,他起身想给自己倒点水喝,回来再接着构思分镜头,起身过程中,手在不经意间摸到桌面上的拷贝带。

    带子是他拿来准备交给高仰光的。

    盗窃案的第三期节目,张宇按要求制作成了专访,着重强调了办案过程,交代了公安方面不分昼夜,全力以赴侦破案件时的奔波劳苦。

    为了避免刻意宣传的痕迹,不引起观众反感。张宇还特意做了淡化处理,没有一味地强调他们的辛苦跟劳碌。在他看来,反而取得了比预期更好的效果。

    只要高仰光看过之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