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09章 汉语编程的可行性展望(第1/2页)  一位来自科技文明的非修真者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比如,实现一个问答功能。用字母编程的话,先抛开起始部分,声明部分,前缀部分等不谈,单单是在编写思维上,它就是一条条繁琐的单指令。

    虽然通过各种结构,循环等能够实现简约功能。但一旦超出系统数据库,就得重新定义,调用,或者特别声明。

    “你吃饭了吗?”这个超简单的问题,其背后的程序不是这样一行就能搞定的。如果要实现智能功能,甚至不是一堆程序能搞定的。

    如果你要实现智能程序,你得先分析,发问人的具体情况。他是真的关心你吃饭没有,还是敷衍,或者只是暖场,又或者习惯性问候。

    然后你要针对每一种情况,进行程序编写,实现能够想象到的任何一种情况所能应对的反应功能。

    如果恰好他的情况不在你所编写的程序内,那么数据溢出,完蛋了。机器人要嘛机械作答,要嘛卡机。

    简而言之,在李步行看来,程序一旦跟真正的智能扯上关系,汉语的优势远远强于外语。

    同样的问题,如果用汉字来实现,只需要针对询问人的问题进行一个模棱两可的回复就行。

    好比回答“你猜!”

    当询问人再次询问和做出其他举动时,再结合之前的程序,进行联合作答。如果对方回复“不想猜”这类。可以再给出一个“你不猜我不告诉你”样式的回应。

    以此逼迫对方进行第三次反应,之后联合三次所获取的信息,给出一个最准确的答案。

    如果对方还皮,回答,“你不说算了。”那么就可以回复“逗你玩的,我告诉你还不行吗?”

    当对方回答“快说”的时候,从一开始的发问到现在,他已经作出了五次反应。而根据五次反应,联合分析以后,无论给出什么答案,都将是智能的。

    回答“吃了,”或者“没吃呢”,询问者得到了问题答案。前面的反应,他会视为你的调皮,或者幽默。

    从某种程度上,调皮和幽默已经是智能的范畴了。

    回答“你是不是心情不好?”或者“你遇到什么事儿了吗?”等。询问者会觉得,你是在关心他。至于吃饭否,已经不重要了。

    在这个五次联合的过程中,无论是前面针对问题本身的作答,还是后面看似牛头不对马嘴的作答。其实都会被视为灵性回答。

    回答吃了,或者没吃。是对事,反问问题,是对人。而这其中的判断原理,就是源于汉字的独特优势。

    通过汉字的特殊性,硬把一个问题逼迫对方五次作答。然后结合五次联合分析,得出询问者情绪不好。

    原本的单向结果输出,变成了包括情绪的双向输出。这就是汉字编程的智能体现。

    总而言之,用汉字进行编程,不需要遵从外语里简单的一问一答,每条指令必须清晰明确的架构规则。

    而是可以使用汉字本身含义里的一词多意,一语多境,双关,多关等更加博大精深的规则。

    当然,前提是有人能够将汉语编程架构做好,规则理清晰。

    一般来说,这种工程量,一个人是不行的,甚至一群人都不行。除非,他们每个人都是万里挑一的高手。

    ……

    十根手指齐齐飞舞,连接手指的肌肉不断颤动,李步行整个人都处于一种聚精会神的工作状态。

    因为身体被许多特殊能量强化过,所以他能坚持不泄,这一憋就是一天。

    直到傍晚,终于将极端思路给敲了出来。当李步行从代码的世界回归起身那一瞬间,感觉眼前有点发黑。

    一口氧气没有供得上,脑子差点罢工。

    与此同时,肚子发出剧烈的“咕噜,咕噜噜,噜噜!”

    没有来得及检查错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