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04章 玉熊(第1/3页)  无字江山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红山之地便是龙与熊的教会点,在这里既可以找到龙宗龙源又可以找到熊宗熊源。熊天生属于北地苦寒物种,熊也更符合北方人坚强豪放粗犷的地域性格。

    关于天熊崇拜我一直坚定的站在教授这边,教授不是在做“自说自话”似的论证,而是站在前人基础上的进一步探索和开掘。他把探索的触角探伸到历史学界和考古学界的深处中去,在众多头绪纷繁的中原和戎狄的文化历史关系史中去探索新的可能。

    而这种探索不是多种观点的选择和理论论述,而是从实物图像上呈现和证明各区域文化的源流关系,因为,实物图像不只是简单的图像,而是最重要的文化符号,是民族精神的物化形式,因而图像所代表的是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精神系统、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思想形式,而找到了实物图像即文化符号的联系就在某种程度上找到了文化、精神、思维、思想的联系。正是靠着实物图像的比较和证明,教授才恢复了被历史遮蔽、遗忘和扭曲了的中华祖先神话的原貌。

    我们的先祖之所以崇拜熊,这是因为熊的冬眠春出的习性。正是根据这种来自对熊图腾更广大谱系的原型意义的把握,教授重新破译了第一重证据即古文献和古神话的意义。《太平御览》卷五十引《山海经》曰:“熊山有穴,恒处神人,夏启而冬闭。是穴若冬启夏闭,乃必有兵”。

    教授曾经对我解释:熊穴的“冬闭”,说的是熊在冬季入洞冬眠;熊穴的“夏启”,则表示熊在春夏之际从冬眠中醒来,重新走出洞穴。分明是熊在熊穴中出出入入。先民是把熊看成了死而复生的神灵,正是循环性的冬眠形象,使熊在初民心目中获得某种神圣性。

    而原先莫名其妙匪夷所思长期不能解的先祖鲧、禹和启的神话,正是在这种原型意义的把握中获得了豁然开朗的解释。班固在《汉书?武帝纪》中记载,汉武帝说他在中岳嵩山亲眼看见了“夏后启母石”。

    颜师古给汉武帝的话加注解说:“启,夏禹之子也。其母涂山氏女也。禹治鸿水,通轘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山下化为石,方生启。

    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先秦古籍中还有禹的父亲鲧化熊的情节,以及鲧单独从腹中生育出禹的情节。教授认为:“把祖、父、子三代的出生神话结合起来看,可以看到一种前后交错呼应的连环叙事情节。禹是石头母亲裂开胸所生出的;禹的儿子启,也是石头母亲涂山氏所生出的;禹的父亲鲧有化熊的特异变形能力;禹自己也拥有化熊的特异变形能力。禹的母亲修己有化石头的变形能力;启的母亲涂山氏也有化石的变形能力。在三代人五个角色中,作为祖父母和父母的四位长者居然都表演场‘变形记’的神话场景。

    把这些化熊化石的男女人物同熊穴神话联系在一起看,可以概括出一组二元对立:男人,化熊,入穴,死,即冬眠开始:英雄末路;女人,化石,开穴,生,即冬眠结束:英雄再生。”教授更进一步从神话象征叙事通则总结鲧、禹和启的神话,“在表层叙述上讲的是代表阳性的熊与代表阴性的石的结合,在隐喻层上表达的则是:阳性之熊进入到阴性的石头洞穴。而石头洞穴,早自数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后期,就已经成为原始猎人们心目中的女性性器之象征——大地母亲的子宫。

    象征大地母亲神子宫的洞穴,如果总是固定的闭锁状态那就充其量只能孕育生命,当然不可能诞生出新的生命。所以开启和关闭、入穴和出穴的循环运动,实际上充当着古神话有关夏后氏‘鲧-禹-启三代神祖叙事的深层语法”、“石头开启而生人的神话,其实是熊罴类冬眠动物的周期变化所转换生成的一种象征性表述:初民观察到熊进入石头洞穴冬眠的现象,通过幻想催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