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11章 复原(第2/3页)  无字江山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和飞的鸟、爬的兽都不相同,看起来似乎更有一种管理宇宙的非凡气概。

    女娲对于自己这优美的作品,感到十分满意。于是,她又继续用黄泥做了许多能说会走的可爱的小人儿。这些小人儿在她的周围欢呼跳跃,嘴里总是喊着:“妈妈!妈妈!”这使她精神上有说不出的高兴和安慰。从此,她再也不感觉到孤独和寂寞了。

    于是,她又继续用黄泥做了许多能说会走的可爱的小人儿。她一直忙碌着,直到晚霞布满了天空,星星和月亮照耀着大地。夜深了,她只能把头枕在山崖上,略睡一睡,第二天,天刚微明,她又赶紧起来继续她的工作。

    她一心想用这些灵敏的小生物来充满大地,但是,大地毕竟太广阔了,靠她一个人捏泥人,速度太慢,而她也已经忙碌得有些疲倦了,得想出一个提高效率的办法。想了好久,她终于想出了一个好主意,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根枯藤,伸入泥潭里,将水搅浑成浑黄的泥浆,向地面上这么一挥洒,泥点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许多小小的叫着跳着的小人儿,和先前用黄泥捏成的小人儿没有两样。“妈妈,妈妈”的喊声,震响在周围。

    用这种方法来进行工作,果然简单省事。藤条一挥,就有许多新的人出现,大地上不久就布满了人。但大地上虽然有了人类,女娲的工作却还没有终止。她又考虑着:人类终究是要死亡的,怎样才能让人类长久地生活在大地上呢,难道要死亡了一批再创造一批吗?这未免太麻烦了。

    后来她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把那些小人儿分为男女,让男人和女人结合起来,叫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担负起养育婴儿的责任。这样,人类的种子就世世代代绵延下来,并且一天比一天增多了。

    我很清楚这件事并不容易证明,很可能永远都没有答案,但是我的前辈们始终没有放弃发掘和努力。

    因为红山女神不仅仅是祖先崇拜、“母祖”崇拜的反映,是“东方维纳斯”,而且承载着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中华文明信息。红山女神体现了古人崇贤能、重实绩的崇拜取向。根据中国古代重要儒学经典《礼记》的记载,古人崇拜的对象是有规格的,主要崇拜为人类和文明进步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人物。红山女神像为某个原型人物而塑,结合儒学经典可以推知,红山女神的原型人物一定是做出过某种重要贡献的人物。红山女神带给今人的一个重要信息是:谁有贡献就崇拜谁。这是一个民族繁荣昌盛的极为可贵的崇拜取向。

    与此同时红山女神也是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各文明要素“同根同源”的重要象征。中华文明直接的史前文明要素主要有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等等。现有的考古成果证明,上述新石器时代中国史前考古文化大多都有“女神”实像,而且对其稍作比较,都很相像,这说明在5000年前,从辽河流域到黄河、长江、珠江流域,从甘肃、青海到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之滨,以女神为证,在中华大地上居住着“同根同源”的人种,这“同根同源”的古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史前文化,都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最后我十分认同教授关于红山女神反映了古人重传统、重子孙后嗣的持续生存观。红山文化是父系时代的文化。红山文化在父系时代仍崇拜“母祖”,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任何时代都崇拜母亲的人性共性,而且反映了肇始中华文明的先祖对近300万年的母系时代辉煌历史的无限缅怀,同时反映了中华文明在奠基时就有了一个重要内核——重子子孙孙永续、生生不息。

    回到女神庙考古现场,这个像全身的结构还是比较合理的,而且五官的比例也非常的准确,她的头和真人也差不多大,眼睛上挑,眼珠是由圆形的玉片镶嵌成的,看起来很有神,表情也很生动,由此可以看出古人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