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考古人来说黄帝身世才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大悬谜 ,因为中国人称自己是“炎黄子孙”,每年赴陕西拜祭黄帝陵的华人络绎不绝。
但黄帝到底有无其人?
这个华夏历史上的最大悬谜,至今也没有解开。
老人家总喜欢说术业有专攻,那么彻底的全面证明黄帝真实存在以及黄帝陵墓所在位置的责任就落在了我们这一代考古人身上。
史有确载的最早接触黄帝之人,是伐纣灭商的周武王。但周武王见到的不是黄帝,而是黄帝的后裔。
《礼记·乐记》中有这样一句话:“武王克殷及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蓟地在今燕山南麓,现长城脚下。这说明,黄帝不是传说中的神,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形象。
到了西汉,司马迁为修史书云游海内。在探寻中华文明的上古源头时,所遇之人几乎众口一词地告诉他,我们都是黄帝子孙,只是随地而处、习俗各异而已。
于是,司马迁在自己彪炳千秋的煌煌大作《史记》中,以五帝传记开篇,五帝之首为黄帝。
到了唐代,大唐皇室在陕西桥山重建“轩辕庙”,修缮“衣冠冢”,黄帝正式成为华夏万民顶礼膜拜的人文始祖。
谁知,游牧草原大漠,被视为化外之民的鲜卑人、契丹人却不甘示弱,纷纷称自己才是真正的黄帝子孙……夷夏之辨由此演化为先祖之争。
争来争去,黄帝身份成了一个谁也解不开的旷世之谜。
这个谜跨越几千年,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当牛河梁积石冢大墓被纷纷开启,尤其是五号地点中心大墓一头枕玉璧、手握玉龟的老人遗骸展露于世人眼前的一瞬间,关于黄帝的记忆有如条件反射般,在国人心头霍然复苏!
到目前为止牛河梁遗址共发掘墓葬61座,有随葬品的墓葬31座,其中只随葬玉器的26座,占有随葬品墓葬的83.9%。在目前发现的牛河梁墓葬中,挖掘出土的尸骨近百具,在第二地点、第五地点、第十六地点均有中心大墓。大墓中地位显赫者不乏其人,但最吸引眼球,也最能引动有关“黄帝记忆”的,却是第五地点中心大墓的这具老人遗骨。
没有人指名道姓地称这老人就是“黄帝”,但有趣的是,每涉及红山文化与黄帝族的神秘渊源,这老人的形象便在人们眼前若隐若现;一言及红山玉器里的“炎黄因素”,这老人遗骨的佩玉图片便屡屡见诸报端。
在辽宁省博物馆介绍中华上古文明的展厅中,这位神秘老人的复原尸骨安详地躺在大厅中央,似乎在向每一位参观者传递着这样一种暗示:在牛河梁积石冢上百具遗骨中,我们单单选择了这一具,是因为这个远古的神秘老人很有可能就是黄帝。
在“唯玉为葬”的牛河梁积石大墓中,安葬神秘老人的积石大墓所出土的玉器不是最多的,只有7件。但这7件玉器却颇具代表性,尤其是墓主人两手各握一玉龟,极为罕见。
此墓为单人仰身直肢葬,是一老年男性,头向东。随葬7件玉器为:勾云形玉佩、箍形玉、玉镯各一件,玉璧和玉龟各一对。勾云形玉佩置于墓主人右胸部,为竖直,背面朝上,下压一箍形玉。右腕上套一玉镯,头部两侧各置一大型玉璧,两手各握一玉龟。
专家说,这箍形玉是墓主人与神灵沟通的中介神器,是墓主人神权地位的代码。这勾云形玉佩是证明墓主人生前“一人独尊”、王权显赫的象征。墓主人双手各握一玉龟旨在祈福增寿,此玉龟,非至尊王者不可僭越使用。
黄帝部族以云为图腾,神秘老人胸前摆放的勾云形玉佩,被考古学家形象地喻为他生前君临天下的“权杖”!在原始社会,部族首领多为通神的“大巫”,操掌生杀大权,可谓一言九鼎。
黄帝号轩辕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