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沟东矿区,就是同治十三年,一王姓沿着古矿坑遗迹发掘发现并开采形成的。
清末,在瓦沟有玉石采矿厂10余处。《满洲地方志草稿》中记载:“宣统年间岫岩城西北的瓦沟玉石场,挖掘面积为二万三千七百五十丈,可见已具有相当规模。在与瓦沟相邻的偏岭细玉沟,人们则沿着沟内一条长约五公里的河床采捞河磨玉。由于岫岩玉被大量开采,关内一些玉雕匠人,纷纷到岫岩落脚,以琢玉为生,先后在瓦沟一带开设玉器作坊。
后又发展到岫岩城内西大街,西大街因其遍布玉器作坊,故一度称为“玉石街”。上述情况说明,在清代岫岩玉或至少在清代以前,就形成了具有规模的矿山开采,并同时掌握了斜井开采技术。
正是由于这些辉煌的历史,奠定了岫岩玉在宝玉石界中华传统玉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也为岫岩玉在现代的辉煌以及进一步开发利用,走向世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无论红山文化时期的玉猪龙、玉琮,还是几千年玉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金缕玉衣、玉玦、玉璧等都被古人当做通神祈运的灵物法器。岫岩玉应用的鼎盛也就出现在这个时期,这是中国玉文化里典型的神玉文化阶段。并且这种神玉思想也一直传承至今。
岫岩玉玉雕师自古传承北派玉雕工艺,花鸟鱼虫山水工艺尤为擅长,这些工艺也似乎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在岫岩,所有的玉雕作品都是围绕着美好寓意而设计制作的,无论价格高低,玉石作品完成后,都带有大祝福,大好运的美好寓意。
记得一天晚上教授跟我说岫玉玉料,本无好坏之分,创作者通过生命感悟与艺术修养使其绽放独特生命。每块料都是绝料,与之对话,即是与天地人的沟通。因此,玉雕创作恰是“为道日损”,以减法为则,以简驭繁,化“腐朽”为神奇,表达生命之大美!
由艺入道,与时代共鸣,玉雕艺术无止境……愿将心血化岫玉,成就天地之绝唱!近几年来,无论传统的绿色岫玉,河磨玉、老玉,还是颜色丰富极具特点的多色花玉,都被岫岩本地的玉雕大师合理利用。随着岫玉的稀缺,大家开始重视每一块玉石原料。可以说玉本身就有生命,创作者借玉雕工艺,以生命感悟生命,以生命交融生命,焕发其生命力而已。每块玉料的形成,既有科学的自然规律,也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神秘色彩,所以中国人几千年来对它的爱未有丝毫变化。
中国玉文化经历了神玉--王玉--民玉的三大阶段 ,而神玉阶段的典型代表就是岫岩玉。
通过这些历史历程我们可以看到,无论皇权富贵,岫岩玉一直被作为中国人通神的灵物,这是刻在我们骨子里的一种玉文化,几千年亘古不变,这才是岫岩玉真正的价值所在,是中国人无价的精神信仰!
顾青姐离开的时候给孩子留下一个大包,最普通那种黑色的手提包,用了很多年了,上面几个错乱的英文字母。就在我给孩子翻找衣物的时候突然发现了一个暗红色的小袋子,里面突然掉出两个雕工极其精美的玉坠。
玉坠的形态居然是站立的天熊!
而材质正是到处可见的岫岩玉,岫岩玉老玉,跟金缕玉衣的材质吧十分相似,我禁不住闭上眼睛把两只天熊玉坠放到鼻子底下闻,一股古老悠长的味道从玉石当中传来。
这两个玉坠属于阳光之物,从未埋藏在地下或者陪葬过,也就是说世代相传到现在,如果从汉代计算至少也有2000多年了。
这说明什么?
肯定是家族的传承,肯定是顾青拼命要给孩子们保留保存下来的珍贵物件,这个无意中的发现让我的心情有些激动。看来顾青家族绝不仅仅是帮忙挖掘牛河梁那么简单。
我突然想起那个要把我活埋的女人,她不就是守着一座古墓么?难道顾青姐的加人是牛河梁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