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68章 陶制(第2/3页)  无字江山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圆口,并捏出口唇,一个泥坯罐子就粗略成形了;接着,将还有些湿软的罐坯移置到树阴下通风处,待晾得半干,再将表面拍打得更加光滑,然后埋入柴草堆中焙烧;最后,从火堆中取出的便是质地坚硬的陶罐。

    最初,这些陶器的外形都很粗糙,形状很不规整,色泽也因火候掌握不当而深浅不一。但它们都是积累了无数代人的经验,花了成百上千年的时间才被各个民族的先民们创制出来的。

    在懂得制陶以前,人类制造工具及装饰品都只限于改变自然物的形状。例如把石头敲砸成石片,再打磨成具有特定形状的工具,或是将兽牙、蚶壳等穿孔,串成项链等等。虽然改变了物质的外在形态,但并没有改变材质本身。

    陶器的烧制就全然不同了,它是将一种物质改造成另一种物质的创造性活动,也是人类按自己的设想用人力去改变天然物材质的开端。

    遗憾的是因为没有确切绝对的文字记载,所以关于陶器是如何被发明的以及产生的确切时间,学者们至今众说纷纭。较为流行的一种推测是,沾有黏土的篮子偶然被放置在火旁,经火烤发硬,成为不易透水的容器,原始人由此得到启发,产生了效仿的念头。经过反复实验和不断改良,人们最终发明了制陶技术,即把经水润湿的黏土塑制成型,晾干以后用火焙烧,最后制成坚硬耐用而不易透水的陶器。

    如果再次从源头梳理,中国是世界著名的四大文明发祥地之一。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体现之一便是那些保留至今、数量巨大、种类繁多的古文明遗迹遗物,其内容几乎涵盖了人类物质文化的所有领域。早在公元11世纪的北宋时期,中国就有一批文人士大夫开始研究古器物。

    他们主要从事对有刻铭文字的青铜器和石碑铭的研究,所以称为;金石学。后来,人们将研究对象扩展到古物中更为广泛的领域,统称为;古器物或;古物。明清时,又有了;古董、;骨董或;古玩的称谓。

    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逐渐统一使用;文物一词。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大陆的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从未间断,特别是最近20多年间,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各地建筑工程广泛动土,自然开启了许多深埋地下的文物宝库。

    而随着考古技术手段的不断提高,令人惊喜的考古新发现也不断面世。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从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陶片来看,在中国陶器的产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

    那么具体到技术层面,陶器是用泥巴也就是俗称的粘土成型晾干后,用火烧出来的,是泥与火的结晶.我们的祖先对粘土的认识是由来已久的,早在原始社会的生活中,祖先们是处处离不开粘土,他们发现被水浸湿后的粘土有粘性和可塑性,晒干后变得坚硬起来.对于火的利用和认识历史也是非常远久的,大约在205万年至70万年前的元谋人时代,就开始用火了.

    先民们在漫长的原始生活中,发现晒干的泥巴被火烧之后,变得更加结实、坚硬,而且可以防水,于是陶器就随之而产生了.陶器的发明,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做斗争的新的一页,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是人类生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从目前所知的考古材料来看陶器中的精品有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1万多年的灰陶、有8000多年前的磁山文化的红陶、有7000多年的仰韶文化的彩陶、有6000多年的大汶口的;蛋壳黑陶、有4000多年的商代白陶、有3000多年的西周硬陶,还有秦代的兵马俑、汉代的釉陶、唐代的唐三彩等.到了宋代,瓷器的生产迅猛发展,制陶业趋于没落,但是有些特殊的陶器品种仍然具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