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02章 弟子(第1/3页)  无字江山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其规模之大,可以想见。

    相传阿房宫大小殿堂七百余所,一天之中,各殿的气候都不尽相同。

    如今在陕西西安西郊三桥镇以南,东起巨家庄,西至古城村,还保存着面积约六十万平方米的阿房宫遗址。

    可见,阿房宫宫殿之多、建筑面积之广、规模之宏大,是世界建筑史上无与伦比的宫殿建筑。

    唐代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写道:;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在这里,杜牧把阿房宫的诞生与六国的覆灭直接联系起来,可见在秦覆灭一千多年后的唐代,阿房宫之雄伟大气的形象还深深影响着那时的人们。

    其;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的气势,借杜牧的《阿房宫赋》流传于千年后的今朝,至今仍令人浮想联翩。

    但阿房宫这座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迹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它与现在遗留下来的古建筑之间有些什么传承关系?

    是否有些当时建筑时奇巧的工艺没能流传下来?

    这些看来都将是千古之谜了。

    教授说过一个好的考古者一定是一个杂家,要博文强识,要走出去身体力行,要懂得常人懂得的更要懂得常人所不懂的。

    正常大学生在如今的社会当中遇到的*太多,而作为一个天生失聪者反而更容易排除干扰专心致志。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吧。

    教授曾经在我大二的时候介绍了一位考古专业内非常了不起的教授,那时候他正在出一本书。在跟他的交谈和请教当中彻底开阔了我的眼界。教授就是这样的人,他清高孤傲但是却又甘于在比自己更强更专业的大家跟前低头虚心。

    这样的品格值得我学习。

    那位教授说他多年以来痛感民众对了解考古知识的需求与日俱增,但我们学界拿出来的面向社会公众的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介绍考古学知识和研究成果的著述却比较匮乏,远远满足不了民众的需求。即便是有一些介绍考古学的著述,也多是以介绍考古发现为主,对主持这些考古发现和研究的考古人的介绍却极为稀少。

    因此,社会公众和考古人之间有一个无形;鸿沟。考古学家在想什么,做什么,他们的学术经历、治学心得、心路历程等,这些十分生动、鲜活的;考古史却十分鲜为人知。

    而《考古学人访谈录》正好弥补了之一空白。

    中国考古网就是这位教授所主办的学科门户网站,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宣传考古学研究成果,同时积极探索公共考古活动的推广,其中举措之一即是精心组织了对考古学者们的专访。

    《考古学人访谈录》收录了中国考古网对老、中、青考古学家的访谈,使读者可以了解这些为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的考古学家们从事考古发掘和相关考古研究的经历和体会。访谈录中收入的考古学家中,绝大多数是多年在田野考古第一线从事考古调查和发掘的学者。

    他们发掘的对象的时代和内容各不相同,有史前时期的村落,有历史时期的都城,也有各个时期的墓地,可谓五花八门,丰富多彩。通过他们亲身经历和体会的讲述,可以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还有的学者是从事诸如科技考古等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