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摆放大量陶器,所以要在土坡上砌筑石墙,这样就便于在石墙内填土形成较大的水平台地。台地边缘的土坑以及大片的红烧土,正是烧制陶器的火塘。
女神庙第三建筑址表层的陶器碎片堆积。这些都是无底圆筒形陶器的碎片,大约有上百个圆筒形器的个体。在这个制陶坑的坑底以及坑壁上,都发现有火烧的痕迹。
女神庙3号建筑址出土的陶筒。这是牛河梁特有的宗教用陶器,一种没有底的圆筒。到目前为止,没有人能令人信服地指出它们的用途。这些圆筒常见整齐地排列在积石冢的周围,看似守护着冢内的神灵。
牛河梁遗址出土的陶筒有数千个之多,这些圆筒的高度约20~60厘米,高矮不一,直径约20多厘米。
女神庙第四建筑址内的柱洞和火塘。在这里发现了一些古人类的生活用品,包括一些石器和陶制的炊具碎片,因此我推测此处遗址可能是一个厨房,因为即便是巫师们也不可能不食人间烟火。
女神庙第四建筑址出土的石饼石锤和带圆窝的石件石臼似乎是用来加工坚果的工具。
牛河梁遗址第十地点出土的陶罐,这种陶罐在牛河梁遗址墓群中比较典型。一般来说在牛河梁遗址积石冢下层的墓室中会有一两件这样的陶罐陪葬,而在年代较晚的上层墓葬中基本上已不见陶器陪葬了,要么没有陪葬品,要么只有玉器陪葬。
罐身的彩绘,似乎能说明红山文化地区曾与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存在着密切的交流。
在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被发现之前,人们根据传说认定民族女祖先女娲出生于仰韶文化地区,但是牛河梁遗址女神庙的发现,使这一地区很快成为研究女娲文化的新热点。
女娲的传说极为古老,这个传说随着民族的迁移从而实现跨地区传播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因而很难确定一个地方存在女娲崇拜,这个地方就一定是女娲的故乡。
古人往冢上堆石头的风俗不知起于何时,内蒙古草原的敖包、青藏高原的玛尼堆,都是这种积石风俗的流传与体现。《山海经》记有;禹所积石之山,恐非为治水而积石也,可能也是为坟墓而积石。积石的用意,最初可能是为了使这些坟墓免受风雨的侵蚀,从而起到保护的作用。
时间长了,积石演变为一种宗教仪式,以表达人们对于祖先和神的尊敬。
其实我也有自己特别感兴趣的部分,牛河梁遗址太过庞大了,太过复杂广阔,这对我来说简直就是一座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之地。
我一直在私下里研究第二地点1号冢出土的不少扁钵式筒形器。如果是比较高的长筒,人们很容易得出结论说那些长筒的作用是为了;通天。但是这种推论却并不适用于这些扁平而且带有收口的陶筒。它很像现代用于盛装围棋子的钵子,只不过依旧是没有底的。
曾经有人猜测这些筒形器其实是一种陶器座,上面可以放一些陶锅或陶钵。
但是这种猜测很快就被推翻了,原因是它们仅仅只是出现在积石冢冢界石墙的内侧,是一排排一圈圈整齐地排列着的,数量多达数百只。因此这些陶筒只能是用于宗教祭祀的专用陶器,而不是普通的生活用品。可我仍然不死心的觉得这不能排除这些陶筒就是陶器座的可能,不过它们不是厨房所用的陶器座,而是专们用于放置供品的陶器座。
想象一下:五千多年以前,这些陶筒每一只的上边,其实原本都放着一只陶钵或者陶罐,来这里祭祀的人们,都会十分虔诚地向陶钵或陶罐里放入自己带来的供品,这些供品包括各种可食用的坚果,可能还包括肉类。
这些供品理所当然会成为看守或者是管理积石冢的僧侣或者巫师们的食物,他们就住在离此不远的山梁上。
除了举行各种祭祀活动、祈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