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唯一一次人为造成的大瘟疫,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大量的欧洲人踏上这片土地,开始征服印第安人的过程。而他们发现,长期与世隔绝的印第安人尤其害怕瘟疫。这可比枪炮管用多了,因此,在人为的操纵下,天花病毒被引进到印第安人中,造成了巨大的伤亡,据悉,这直接使得美洲的印第安人下降了四分之一,简直是人类的灾难。
第五次则是鼠疫大流行——19世纪的中国,死亡1000万人以上。
这个瘟疫最早在中国云南开始爆发,据悉是传教士带来,经过30多年的蛰伏,在1894年开始大流行,波及中国南部大部分的省份,而且还殃及了欧洲、美洲等地,光在大清就死亡1000万以上的人口,直接加速了大清的灭亡。
记忆可以是幸福当然也可以是痛苦的,学习历史学和考古学的我偏偏对于久远时代痛苦的记忆要多一些。
可能从人类学角度讲我是一个悲观的人,因为我的出生因为我的遭遇因为我的残疾造成了我畸形自闭的人格。
然而多读书又是可以治愈心灵的,有人说:;一个人是好是坏并不会因为读圣贤书而改变,其实,说对了一半。
人刚出生不久,孩提之时,内心是纯净的,这就是天命谓之性,天性,人性;率性谓之道,人如果一辈子能保持孩提般的天性而生活,这就是道;所以,有说法是,孩子在最天真的时候,能看到大人看不见的东西;因为他的心像非常干净的镜子一样,能照见真实的世界;
但是,环境改变人,随着成长环境不同,人性发生改变,追名逐利,原本纯洁的心灵,不同程度的蒙上灰尘;面对名利,有的人取之有道,有的人不择手段。
有的人依然像孩子一样爱着父母,有的人因为利益与父母反目,所以,有的人尽管没有读圣贤书,由于他个保持的天性较好,忠厚无争,儒家说,虽未学,也谓之学矣!
儒家把孩提时期的纯真、天性称之为;明德,《中庸》: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读圣贤书的目的就是要明事理,正确对待名利,什么是取之有道,什么是见利忘义,什么是反省,通过学习实践,回归内心的纯净、天性、人性——明明德。佛家称为;明心见性王阳明说;知行合一,如果真的读懂了圣贤书,就会去做,去实践,不去践行,那是说明还没有真正的;知,每个人因为人性扭曲的程度不同,理解程度不同,所以学到的结果也大不一样。有的成为了名垂千古的君子,有的成了斯文败类。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如何读诗经?孔子说一句话说完,就要思想没有邪念才能读好读懂。
李世民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看圣贤书,就像照镜子,其实不只是诗经,儒释道经典都是如此,带着修身学习的态度思想去看他,能反映出自己的缺点,去修正他,丑恶扭曲而又不思悔改的人看到镜子,首先想到的是把镜子砸了!
读书不但可以看见历史更可以从中窥见自己渺小幼稚的灵魂,人一定是先通过知识认知自己然后才能变得勇敢有理想,否则都是空中楼阁梦幻泡影。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读书的主要目的是修身、养德,回归内心纯净,你一定要扯如何打仗的问题,说儒家琢磨人,如此生拉硬套,这性质和樊迟问农一样,小人者也!
王阳明说;心外无物,只要你达到一定的修为,一切道理自在心中,心既是理,打仗经济也不在话下。
我一直认为写书是文字记载,写书受时代环境的感染所为。闭门造车的书不能立传,有啟发教育精神的才能流传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