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68章 江湖与集市(第2/4页)  无字江山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他其实已经修复模拟出至少十几个红山熊,只是很快他自己又全都毁掉了,因为他认为相聚真实的红山熊相差甚远,他要还原最真实的红山天熊。

    一个人教授的研究方向通常只会截取一段历史或者一段历史的某个片段某个种类,通常不会去研究整个浩瀚如烟海的全局历史。

    其实女神庙出土的绝不仅仅是泥塑熊爪残片而已,女神庙同时还出土了泥塑猛禽残件——鹰翅。对比第16地点4号墓出土的玉鹰,可以发现这件泥塑的鹰翅与玉鹰翅膀所用的表现手法是相同的。

    由于女神庙直到现在并未经过完整的发掘,我们不知道这座庙宇还有没有其他表现动物崇拜的泥塑,以及这些动物形象的出现到底是作为守护神,还是作为祖先神?

    毕竟,以动物作为祖先神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很普遍的,特别是在人类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年代。

    还有女神庙第二建筑址西山台边缘处的圆坑状遗迹。在第一地点,除了女神庙之外,还有另外3个建筑址,那是3个用石头砌墙筑成的山台。

    第二建筑址北部山台的边缘发现有大片红烧土堆积,在此地采集到一些泥塑人像的构件,这里是否是另一座庙址尚不能确定。

    但是根据我个人的猜测神庙周边的山台和灰坑很有可能是一些制作陶器的现场。

    女神庙及其周边位于山梁的斜坡之上,由于这里的地形不适合摆放大量陶器,所以要在土坡上砌筑石墙,这样就便于在石墙内填土形成较大的水平台地。台地边缘的土坑以及大片的红烧土,正是烧制陶器的火塘。

    女神庙第三建筑址表层的陶器碎片堆积。这些都是无底圆筒形陶器的碎片,大约有上百个圆筒形器的个体。在这个制陶坑的坑底以及坑壁上,都发现有火烧的痕迹。

    女神庙3号建筑址出土的陶筒。这是牛河梁特有的宗教用陶器,一种没有底的圆筒。到目前为止,没有人能令人信服地指出它们的用途。这些圆筒常见整齐地排列在积石冢的周围,看似守护着冢内的神灵。

    牛河梁遗址出土的陶筒有数千个之多,这些圆筒的高度约20~60厘米,高矮不一,直径约20多厘米。

    女神庙第四建筑址内的柱洞和火塘。在这里发现了一些古人类的生活用品,包括一些石器和陶制的炊具碎片,因此我推测此处遗址可能是一个厨房,因为即便是巫师们也不可能不食人间烟火。

    女神庙第四建筑址出土的石饼石锤和带圆窝的石件石臼似乎是用来加工坚果的工具。

    牛河梁遗址第十地点出土的陶罐,这种陶罐在牛河梁遗址墓群中比较典型。一般来说在牛河梁遗址积石冢下层的墓室中会有一两件这样的陶罐陪葬,而在年代较晚的上层墓葬中基本上已不见陶器陪葬了,要么没有陪葬品,要么只有玉器陪葬。

    罐身的彩绘,似乎能说明红山文化地区曾与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存在着密切的交流。

    在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被发现之前,人们根据传说认定民族女祖先女娲出生于仰韶文化地区,但是牛河梁遗址女神庙的发现,使这一地区很快成为研究女娲文化的新热点。

    女娲的传说极为古老,这个传说随着民族的迁移从而实现跨地区传播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因而很难确定一个地方存在女娲崇拜,这个地方就一定是女娲的故乡。古人往冢上堆石头的风俗不知起于何时,内蒙古草原的敖包、青藏高原的玛尼堆,都是这种积石风俗的流传与体现。《山海经》记有;禹所积石之山,恐非为治水而积石也,可能也是为坟墓而积石。积石的用意,最初可能是为了使这些坟墓免受风雨的侵蚀,从而起到保护的作用。

    时间长了,积石演变为一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