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73章(第1/4页)  无字江山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人总有一死,死后的事情也绝非简单甚至更加复杂神秘扑朔迷离。

    二次葬是原始社会曾经普遍存在过的一种葬俗,其显著特征是将死者的尸骨进行两次和两次以上的埋葬。由于埋葬的一般都是没有皮肉的骨骼,且多数是易地安葬,所以又有;迁骨葬、;洗骨葬、;捡骨葬、;拾骨葬、捡金、收骨等名称。

    二次葬,亦称复葬或迁葬,是一种流行于中国南方地区的传统葬俗,特指对死者尸骸作二重处置:人死,先采用埋土、风化、架树、水浸、置洞等方式处理肉身。待皮肉腐烂,再发冢开棺,拣取骨殖洗净晾干,放入特制的陶瓮等容器内,择日选地置放或深埋,即重新安葬。

    考古工作者发现,在牛河梁的积石冢中,有不少遗骨是二次下葬,也就是说,是从别处移过来的。根据中国人落叶归根的习惯,黄帝部族首领有没有可能在中原辞世,又移葬回北方故里呢?

    牛河梁五号遗址中心大墓中的神秘老人是迄今为止出土的唯一一个在时间段、身份、地位、特征等诸方面与黄帝如此贴近的人。

    尽管目前还没有更加让人信服的物证,尽管关于他的推论带有颠覆性质,让人感觉是摧垮了一座如珠穆朗玛峰式的山巅。但有关中华民族始祖的祭祀、膜拜毕竟是个太大的事,我们无法受囿于传统的说法和结论,对这个神秘老人视而不见。

    如果我们能本着求真求实的态度,顺着这个思路进一步追寻、考证,谁敢说在未来的某一天,不会出现石破天惊的证据呢?

    而找到这个惊天证据的人为什么不可以是教授呢?

    为什么不可以是我呢?

    对于一个考古人来说黄帝身世才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大悬谜,因为中国人称自己是;炎黄子孙,每年赴陕西拜祭黄帝陵的华人络绎不绝。

    但黄帝到底有无其人?

    这个华夏历史上的最大悬谜,至今也没有解开。

    老人家总喜欢说术业有专攻,那么彻底的全面证明黄帝真实存在以及黄帝陵墓所在位置的责任就落在了我们这一代考古人身上。

    史有确载的最早接触黄帝之人,是伐纣灭商的周武王。但周武王见到的不是黄帝,而是黄帝的后裔。

    《礼记·乐记》中有这样一句话:;武王克殷及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蓟地在今燕山南麓,现长城脚下。这说明,黄帝不是传说中的神,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形象。

    到了西汉,司马迁为修史书云游海内。在探寻中华文明的上古源头时,所遇之人几乎众口一词地告诉他,我们都是黄帝子孙,只是随地而处、习俗各异而已。

    于是,司马迁在自己彪炳千秋的煌煌大作《史记》中,以五帝传记开篇,五帝之首为黄帝。

    到了唐代,大唐皇室在陕西桥山重建;轩辕庙,修缮;衣冠冢,黄帝正式成为华夏万民顶礼膜拜的人文始祖。

    谁知,游牧草原大漠,被视为化外之民的鲜卑人、契丹人却不甘示弱,纷纷称自己才是真正的黄帝子孙……夷夏之辨由此演化为先祖之争。

    争来争去,黄帝身份成了一个谁也解不开的旷世之谜。

    这个谜跨越几千年,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当牛河梁积石冢大墓被纷纷开启,尤其是五号地点中心大墓一头枕玉璧、手握玉龟的老人遗骸展露于世人眼前的一瞬间,关于黄帝的记忆有如条件反射般,在国人心头霍然复苏!

    到目前为止牛河梁遗址共发掘墓葬61座,有随葬品的墓葬31座,其中只随葬玉器的26座,占有随葬品墓葬的83.9%。在目前发现的牛河梁墓葬中,挖掘出土的尸骨近百具,在第二地点、第五地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