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人与动物间产生的紧张、不安、陌生而畏惧的内心深处的感叹。
这也表现于他们在人与熊,尤其是妇女与熊之间设置的各种禁忌。如妇女不能到猎杀熊的场地,否则生孩子时会难产;妇女不能吃熊头肉,否则生育时会造成不幸,等等。
仔细分析这些禁忌的内涵,不难发现,北方民族对于妇女的各种禁忌进一步揭示了他们将妇女生育后代之事看得十分重要。
另外,在他们的信仰观和文学虚幻中,妇女的生育同熊亦有着特别密切的内在关系,熊灵还被虚幻为妇女生育时保护妇女婴儿生命安全的作用。
无论从;人与熊的传说还是狩猎中猎到熊后的一系列尊崇信仰活动和民俗文化现象,以及优美的;葬熊歌,都证明在远古时期的北方初民,确存在过熊图腾崇拜形式及以熊为氏族祖先的实事,并形成了一系列特有的熊祭祀民俗文化。这一原始信仰也对他们的各种艺术同样产生了较大影响。我们仅从鄂伦春族古代具有图腾意义的舞蹈艺术说起。
如;黑熊博斗舞,是鄂伦春人模仿黑熊在激烈博斗时一种动作简单的有着原始特征的图腾舞。一般由三个人站成;品字形,不分性别、年龄及氏族部落中的社会地位,都可以来跳。
舞蹈开始时两个舞者上身略向前倾斜,双膝略向前蹲屈,双手叉放在双膝盖上,成弓身屈腿状,相对而立。舞者两足同时跳跃不息,同时双肩和头部向左右摇摆,嘴里发出有节奏而粗犷的;吼、吼或;哈玛、哈玛之声音。
左右舞者可以自由地由远而近,亦可在分开、交换位置时,双方用嘴、颌佯装攻击对方的肩部。第三个舞者也可以同样的动作参加到两舞者之间,并穿梭阻拦劝解正在博斗吼叫中的两个舞者。这种舞只用呼声伴舞,节奏欢快,粗犷而豪放。传说有些鄂伦春氏族在跳;黑熊博斗舞时,有以熊皮蒙其身来跳的习俗。
而在黑熊博斗舞中第三舞者实际上在这里起到保护图腾的作用。
这种舞蹈是以蒙其熊皮模仿熊图腾勇猛性格的一种祭祀舞,从中可以看出古代鄂伦春人以图腾祭祀舞来表达对熊图腾崇敬心情的同时,又显示出人们想获得图腾的神力战胜自然的一种渴望心理。要追根朔源就要一直向上,其实教授也是因为要对天熊崇拜追根朔源才会发生这么多事,世界上的任何事都怕认真,认真的偏执的人才能成为一个人才,专业的人才。我想教授一直在学业上对我要求严格生活上宽厚绝不是因为我是个聋子,是个世俗眼光中的弱者,而是因为我是他眼里那个偏激偏执又认真的人。
熊当然要生活在北方地区,全世界各地都是如此。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兴安岭地区的通古斯古族,以熊为图腾的氏族部落或认为自己的祖先与熊有血缘联系的少数民族确有不少。在中国北方狩猎民族中,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包括蒙古语族的达斡尔族、布利雅特蒙古人和达尔赫特蒙古人的氏族部落都有过崇拜熊的民俗,有的还视熊为氏族图腾。
关于熊崇拜、熊图腾始于何时,目前无法予以确证。有些学者认为在阿尔泰—通古斯语系民族中,以熊为图腾至少始于新石器早期。
这是因为早在六、七千年前的轩辕黄帝族群,即有以熊罴为部落图腾的史书记载。此外,西伯利亚地区、日本北部的阿伊努人、古朝鲜民族以及美洲印地安人中也有此类神话传说。
生活在北方山林地区的原始初民,与同样生活在原始森林中的熊,日常的接触是不可避免的。由于熊属于凶猛的野生动物,力大无穷,人类根本不是它们的对手。再说,熊有许多与人类相似的特征,例如它没有尾巴,能够用后脚直立行走,听到动静还能站起来东张西望,特别是脱了绒毛时的形态和人更有相似之处。不仅如此,据说公熊的;索索和母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