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81章 创造力(第1/4页)  无字江山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学者跟学者之前差异很大,学者不同创造力也不同。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官网发布消息称,一项针对31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最新研究发现,创造力有两种不同的生命周期,一种发生在学者职业生涯早期,另一种发生在学者职业生涯晚期。

    该研究的主要负责人、俄亥俄州立大学经济学教授布鲁斯·温伯格表示,很多人认为创造力只与年轻人有关,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他率领的研究团队研究了31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职业经历后发现,创造力最早发生在30岁左右的获奖者身上,最晚则出现在50多岁获奖者身上。

    该研究还表明,创造力发生在职业生涯早期的这些学者,往往是;概念上的创新者。这类学者往往跳出思维定式,敢于挑战传统,并突然获得新的想法。他们在职业生涯早期,就能达到创造力的高峰。但同时,还有一种基于;实验性的创新者。他们经过多年的知识积累,才找到突破性的方法,用于分析问题、合成新的想法。这些学者在职业生涯晚期,才能达到创造力高峰。

    研究人员把31位获奖者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工作成果逐一列出,并标注出每一项工作的具体特征,然后根据这些事实将学者分类,以确定每位学者对经济学作出最重要贡献时的年龄。这个年龄就是其创造力的巅峰时期。

    此外,研究人员还研究了31位诺奖得主发表的最具影响力的论文,以判断他们达到创造力巅峰的年纪。研究结果显示,概念类的获奖者一般在30岁左右可以达到创造力巅峰,实验类学者的创造力则在50多岁时才能够达到巅峰。而其他学科,如物理学、医学等领域也存在类似模式。

    所以这就不奇怪有些研究者,既缺乏通达的人文素养,又缺乏健全的科学理性,对自然科学知识也是一知半解,把人文现象和自然现象混为一谈,纷纷从化石考古学、古地质学、古生物学、动物学等现代自然科学入手探究龙的原型,或以龙为鳄鱼,或以龙为巨蟒,或以龙为蜥蜴,或以龙为长颈鹿,甚而至于以龙为早已灭绝的侏罗纪巨兽恐龙,各种非常奇怪之论,争奇斗艳,层出不穷。

    然而,与人类生活漠不相关的蟒蛇、蜥蜴缘何能够成为先民崇祀、敬仰的对象并被世代流传而为神话?

    人类又缘何认识早已灭绝的侏罗纪动物恐龙?诸如此类的所谓研究,尽管标榜科学的旗号,却全然不顾最基本的科学常识和人情世故,直把科学变成戏法,研究变成猜谜,一无足取,置之不理可也。

    从专业角度讲,对于文献记载、出土龙形器物和图像以及田野民俗志和民族志的误解和滥用交织在一起,导致了迄今关于龙崇拜和神话的研究依然云山雾罩,研究者陷于重重迷障之中无以自拔,而龙的真相依然是晦暗不明。

    龙崇拜研究饰伪丛生的症结在于,研究者从一开始就对龙的文化脉络和整体语境缺乏清醒把握,从而在研究过程中瞎子摸象。因此,在着手探讨龙崇拜的文化原型之前,首先应该明确研究的对象的文脉和语境。我们所感兴趣的,不是后人种种关于龙的说辞,也不是异族他乡的种种所谓龙崇拜,而是作为华夏先民崇拜对象的龙,被华夏先民视为吉祥、奉为神物、乃至标榜为民族象征的龙,即早期汉语典籍中被崇信的龙。

    龙,作为华夏族群古老的历史记忆和自我认同的象征,这才是传统意识和民众俗信中龙的精神原型,而考索此种精神原型的来龙去脉,才是龙研究的宗旨所在。

    人类因血缘相亲、地缘相近、历史相连而结成不同的族群,一个族群为了标识其自我认同并把自己同其他族群区分开来,总需要一些生动可辨的符号作为标志,这些标志作为一个民族亲缘性和共同感的象征和结晶,就是人类学家所谓的;图腾,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