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00章 硬骨头(第2/4页)  无字江山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昏没有半点关系。

    他是出生在马来西亚的混血华侨,祖辈就远离大陆迁居南洋,攒下殷实家底。父亲是一个英国橡胶园的总管,母亲则是金发碧眼的西洋人。

    辜鸿铭从小说的是英语和葡萄牙语,对中文一窍不通,顶多会讲两句闽南话。

    至于文化熏陶嘛,他很小的时候就被橡胶园主布朗先生认为义子,读的是莎士比亚和培根。

    1867年,布朗夫妇把10岁的辜鸿铭带到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大英帝国,父亲辜紫云在临行前告诉他:;不论你走到哪里,不论你身边是英国人,德国人还是法国人,都不要忘了,你是中国人。

    可惜的是,外头花花世界,人物奔放,辜鸿铭一到英国,就把老爹的话抛到九霄云后了。

    他立刻剪掉辫子,换上西装,一副洋大人做派。

    这时清朝还是同治年间,变法、甲午战争都是几十年后的事情了,至于剪辫子,在当时的中国根本不可想象。

    那个时候的辜鸿铭,是走在维新最前端的人。

    留洋后,辜鸿铭十分勤奋的地学习西洋科学,从英国到德国,从爱丁堡大学到莱比锡大学,他先后掌握了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等九种语言,并获得文学硕士学位。

    在我看来辜鸿铭算是个真正的天才,在西方求学期间,他就展现出过人的天分,爱丁堡大学校长、著名哲学家卡莱尔就对他非常欣赏;他在俾斯麦百年诞辰会上即兴演讲,博得一片喝彩,至今还被德国人传为美谈。

    蔡元培去莱比锡大学念书时,辜鸿铭已经是非常知名的学者,而40年后,当林语堂来到莱比锡,辜鸿铭的著作已成为该校指定的必读书了。

    辜鸿铭是第一个在西方获得声望的中国学者,而当时,他仅仅24岁。

    他桀骜不驯的性格,也在留洋时就展露无疑。

    那时的英国人看不起黄种人,就连在公共汽车上都不愿挨着坐,辜鸿铭乘车时,拿出一份泰晤士报,英国人看见了便出言讥讽:;看这个黄皮肤的乡巴佬,明明看不懂英文,偏要装文化人,报纸都拿倒了!

    辜鸿铭冷冷一笑,就这么倒着,将报纸上的字一字不差地读了出来,将一车英国人都惊得目瞪口呆。

    24岁那年,辜鸿铭结束求学生涯,返回故乡南洋,此时的他已经是精通西学、颇有名气的学者,在英国殖民政府里谋了个差事。

    一年以后,他偶遇清政府外交员马建忠,与其促膝长谈3日,他深感中华文化之博大,与西学截然不同,思想受到极大震动,立刻辞职,攻读中国文化。

    1883年,他开始在报纸上用英文发表一系列中国学文章,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走上了嘲讽西学、吹捧中学的道路,还把剪掉的辫子重新留了起来。

    辜鸿铭极有语言天赋,中文完全是自学成才,那几年里,他潜心翻译《论语》、《中庸》、《大学》等著作,将中华文化传播到海外。

    1885年,他终于来到了心心念念的中国大陆,在张之洞门下做了外文秘书,后又在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执教。

    辜鸿铭盛名在外,伊藤博文访华时,还专门来拜谒他。

    辜鸿铭送了他一本《论语》英译本,伊藤博文看后,说:;听说你精通西洋学术,难道还不清楚孔子之教能行于两千多年前,却不能行于二十世纪的今天吗?

    辜鸿铭毫不客气回怼:;孔子教人的方法,就好比数学家的加减乘除,在数千年前,其法是三三得九,如今二十世纪,其法仍然是三三得九,并不会三三得八。

    虽然在湖广总督张之洞门下当幕僚,他却一点不愿奉承上司,公然拿前后两任湖广总督开涮:;文襄傲,故其门下幕僚多伪君子;午桥浮,故其门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