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章 回家的路总是漫长的(第1/4页)  重生之花月正春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从镇上到茶花村的路,说是公路,其实只是宽一些可以过卡车的泥路,并不是水泥路。

    从霜背着书包,坐在自行车后座上,看着骑车的父亲身上的t恤背后汗湿了一大块,心里感到有些心酸,有些感动,有些难过。她父亲身上穿的t恤,哦,不,这个白色的短袖的衣服,在她初一的时候,村里人管这种样式的衣服,叫圆领大背心,t恤这个说法,还是两千年之后,才会流传到茶花村村民的耳朵里。父亲穿的这个圆领大背心,是家里买乳猪饲料后,填了饲料口袋里的调查表,寄给饲料公司,三联饲料公司寄给他们的感谢品。还好,这个圆领大背心上,只印了两个红色的字:三联,没有把饲料两字也印上去。这样的衣服,质量自然不怎么样,吸汗功能基本上没有,胜在它做的大套,顾远山瘦,穿在身上,空空的,就算出了汗,也不至于就粘在身上。

    已经九月份了,太阳虽然大,但不会有七八月时那么晒人。从霜坐在车上,不用出力气,倒不觉得多热。但顾远山就热了,从霜有八十多斤重,加上她背的书包,顾远山骑着车,虽然称不上很费力,但也不会真的十分轻松。

    从霜看着沿伸向村里的公路,心情复杂。这条公路,从霜读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就传言要修了,可真正修起来,却是在二十四年后,2016年旧历年的除夕前,才建成。那个时候,整个中国的经济形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家富裕起来后,已经在推行村村通公路的目标,地方财政不得不拿出钱来修这条路。据说,这条路,在九几年的时候,上面就拨过建条路的款。直到2010年之后,前前后后有好几个的记者来暗访过,有的人被拦截过,什么也没采访到,究竟是哪一个记者弄到了真实的情况,反应上去,村里人并不知道。拖到2015年的时候,当地的官员眼看糊弄不下去了,镇里商议出来的结果,就是财政出了一部分,村里人交一部分。哪个村不交,就不修到哪个村的公路。近十年来,村里许多人都陆续去了外面打工,即使不在外面打工,生活也不拮据了,大部分人家都很爽快地交了这笔钱,不管还在不在茶花村生活,大家还是希望公路修到村里来。公路建成后,村民交的钱,并没有全部用完,剩下的部分,各级当官的都分了一些。当时,从霜的五舅舅当着茶花一队的队长,在收到村民交的款之后,他扣下了接近三分之一的款,只上缴了三分之二的钱。在村里开会的时候,被村里的书记点名批评,说他的工作做的不好。从霜的五舅舅在村里的领导开会讨论让大家交多少钱的时候,看过村里会计算的帐,知道每家每户其实是不用交那么多的,所以收钱时,他留了个心眼。果然,路修完之后,余下的钱,就进了村里这些官员的腰包。他和三队、七队的队长,因为收款不力,没有收够村上规定的钱,三个人都没能分到钱。从霜的五舅舅并不在意,回头他就将扣下来的钱,按人均数摊下去,给每家每户退回去了,让队里的人保密。从霜一家回家过年时,从霜的五舅舅到他们家来,给他们退钱,说他自认没有什么大的本事,但也不能眛着良心扣大家的钱。他这个队长,当不当,其实无所谓,一个月的工资也就那么点,但不当,换个人,像之前的曹三当着,大家都要交这些冤枉钱。村里的支书是个什么样的人,茶花村的人都知道。但没办法,告又告不倒他。2014年的时候,应该是有人反映过茶花村的情况,不知道是省里还是市里,派了调查人员下来,到清泉县调查,其中,有一个工作人员,就是专门来茶花村查这个叫许怀民的村支书的。可调查并没有什么用。调查人员来前,许怀民就接到了内线通知。那段时间,正值收花生的时候,许怀民也不在他镇上的赌场里守着了,而是跑到村里的贫困户家里住着,天天跟着那家贫困民,去地里帮着收花生,干农活。调查人员在茶花村呆了近十天,许怀民前前后后就在几个贫困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