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4章 逛街(第1/3页)  重生之花月正春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三个人走了十多分钟的路,就到了张映秀说的夜市。看到街道两边的路灯,把街道照得通亮,张映霞说:“这里比我们镇上还有钱。我们镇上的街,很多都是老房子,只有临江的街上,才是楼房,其他几条街上,大多数都是平房。“

    顾远山:“我们老家的镇子,毕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旧房子多是很正常的事。要不是七十年代破坏了那些会馆、寺庙和老街的建筑,其实还是很不错的。“

    张映秀:“听大哥你这么说,我倒是有点印象,小的时候,去赶过几次集,那个时候,我记得好像有一个很大的会馆,叫湖北会馆。后来我读中学的时候,就没有了,我还以为是我记错了。“

    顾远山:“不是的,原本是有的,只是后来被破坏了。本来镇政府,都是老建筑,也被拆了,镇上那些古建筑,都是那个时候搞没的。很多古石碑,也被敲碎了,那些刻在山岩石上的字,也被打掉了。八妹说的临江街的楼房,都是八几年才修的,原来的会馆就在那条街上。”

    不过张家姐妹并不太关心这事,只是随口聊到了,才会问一下。除了张映秀,张映春和张映霞对这些事都完全不知道。

    张映秀领着他们进了一个卖衣服的大楼,楼里很多店铺,全是卖衣服的,还有专门卖小孩子的童装店。很多店里都给写了五元一件、十元一件的标牌,挂在衣服架上。衣服的样式也很多,颜色也是,比起老家镇上那些服装店,这些衣服看上去要好看很多,还便宜。

    张映春倒底大几岁,看衣服这么便宜,便悄悄问姐姐:“三姐,衣服这么便宜,会不会质量很差,穿几次就坏了?”

    张映秀:“不是的。我听老乡说,东莞的虎门那边,都是服装厂,这些衣服都是从那边批来的,所以很便宜。据说虎门那边,北京上海的服装老板,都到那里来批衣服。”

    她们说的小声,但张映春和顾远山是听得见的,说的又是四川话,只是怕店铺老板不高兴,所以说的小声些。

    刚才张映霞一看到这么多漂亮的衣服,就眼睛都落到衣服上了,现在听到三姐这样说,就跟张映春说:“七姐,我们干脆也买几件衣服,给妈妈和五哥寄回去,镇上买衣服比这贵多了,像这样的衬衣,镇上至少三十块钱一件,这里才五块,摸上去也很不错啊。”

    张映春:“就是不晓得邮费贵不贵。”

    张映霞:“总不会寄一件衣服,就要十块钱吧。”

    顾远山是邮寄过东西的,当年张映秀独自前往湖南怀化后,写信回来,家里很穷,张映华听顾远山读了妹妹的信,除了抱怨母亲罗成芳,为什么那么狠心,非要逼三妹嫁那么远去,地方又穷,又和顾远山商量,给张映秀寄了两块腊肉几斤香肠过去,还有一些粮票,那时候,顾远山在教书,字里还存有一些全国通领的粮票。顾远山后来还给自己的妹妹也寄过东西,知道寄东西是按远近和重量收费,便说:“要看你寄的东西重不重,越重,就收的越多,但应该也不会那么贵。”

    张映春:“大哥,你怎么晓得?”

    “我寄过东西,怎么不晓得。”顾远山:“这种衬衣,很轻,应该花不了多少钱,如果衣服厚重,肯定比较贵。”

    张映秀:“确实,大哥家当年还给我寄过腊肉和香肠。”

    最开始,按照张映秀的计划,他们把街上所有的卖衣服的店都逛一逛,结果,他们根本连这栋楼的店都没有逛完,不过衣服倒是买好了。张映秀给自己家里的孩子每人买了一件加了层薄棉的棉衣,都买的大一号,想着可以多穿两年。她自己没有买衣服,买了双保暖棉鞋,看上去很暖和,摸上去手感确实不错,本来要十块钱一双,结果他们四个人都要买,跟鞋店老板讲价,最后买成七块钱一双。张映春和张映霞一人买了一套秋衣,没有买外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