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卷挺进中原 第151章 赴日(第2/3页)  重生寒门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好学生,已经变为一个虎视眈眈的恶邻,窥视着中国的一举一动。

    在中国五千年文化史上,有两次百家争鸣、大师辈出的思想解放时期。

    第一次为春秋战国时期,第二次为民国时期。

    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老子、墨子、孟子、庄子、孙子、韩非子等等一大批圣贤横空出世,纷纷著书立说,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基础。

    到了民国时期,梁启超、蔡元培、胡适、鲁迅、陈寅恪、梁漱溟、傅斯年等等一大批大师继往开来,重新梳理了中国文化几千年来的脉络,并吸纳西方文化,开创了足以影响后世的现代文明的根基。

    这一大批才华横溢、学贯中西的文化大师们,用毕生精力,将浩浩几千年中国文化重新整理,比如中国哲学史、中国小说史、中国政治史、中国军事史、中国宗教史、中国民俗史……都是在这一时期整理出来的。

    整个民国时期,人们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从来不曾停歇,以此为宗旨的思潮和运动接连不断。率先举起这两面大旗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五四以后,追求科学、民主的思潮和运动继续得到发展。科学方面,影响较大的有科学派、唯物史观派反击玄学派的“科玄论战”。

    民国从建立之初就首重教育,政府从扫除文盲的识字运动做起,到1928年中央研究院成立,再到1934年新生活运动,教育一直是民国的百年大计。

    中国直到1902年才出现新式学校,1922年出现大学,即使在14年抗日硝烟中,国民政府依然把教育放在首位,当时军队都把房子、粮食优先保证供应给学生和老师,甚至张作霖、阎锡山等地方军阀都重视教育。

    1939年四川军阀刘文辉曾下令:“凡是县政府大楼修得比学校好的,县长马上就地正法。”

    据统计,在1931年至1937年间,小学生人数增长了86%,大学生人数增长了94%。

    民国创造了璀璨的中华文化,为中国培养了无数人才,不论是科技还是文化方面。

    民国时期中国出现了一大批世界级大师。比如由于日军轰炸而被迫迁入云南,由北大、清华、南开组合而成的‘西南联大’,不但培养了大批理科人才,也造就了很多文学上的顶尖人物,如汪曾祺、穆旦,翻译家何兆武,还有在美国的国学大师何炳棣、社会学家杨联升等。

    1999年建国50年之际,给23位科学家授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无论是王淦昌、赵九章、彭桓武、钱三强、王大珩、陈芳允,还是邓稼先、朱光亚等,这些人基本全是民国时期培养的人才。

    据不完全统计,单只在1920年代,中国物理学家就取得了14项居世界领先水平的科研成就,1930年至1933年间,就有16项。

    可惜,民国只有几十年,而春秋战国延续了几百年。否则,必将成为华夏历史上文化最发达的时代。

    正因为害怕华夏复兴,所以,rb才悍然发动了侵略,打断了中国的复兴进程。

    思及于此,宋义招来了禄叔和李叔,阿毛,开始召开秘密会议。

    “富华现在还能抽出多少资金,至多挪用四个月。”宋义准备最大限度的撕咬rb的血肉。

    李叔的房地产业务正如火如荼,资金链绷的很紧,他面露难色道:“现在最多抽出2000万,而且这还要向银行贷款,需要何议员的暗中协助。能否延后到明年年初,等项目见到收益,可以提供1.5个亿资金。”

    “明年太迟,只争朝夕。”宋义摇摇头,他等不起。

    “我这块能腾挪出4000万,当然也要向银行申请部分贷款。”禄叔得意地瞟了李叔一眼。

    “好,就这么定了,我马上和何议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