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12 章(第1/4页)  国民党视角之三大战役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匪军与刘伯承匪军又是合力对我华东战场部队。反观我军,辽南会战,卫立煌抗命,正当锦州范汉杰兵团酣战之际,向锦州增援解团之廖耀湘兵团,恰於绕阳河右(南)岸背水停止不动,待锦州已城破兵亡。廖耀湘兵团复行南进,规复锦州。平津会战,傅作义阳奉yīn违,令其将华北战场兵力向天津塘沽集中,结果其反将天津之主力向北平集中。徐蚌会战,我华东、华中两战场本为唇齿相依,就任何角度来看,亦均应合二力为一力,但於徐蚌会战时,我华中战场既阳奉yīn违又抗命,数十万大军按兵不动,令其於蚌埠设指挥所,统一指挥华中,华东两战场兵力,又遭否定,当徐蚌会战绪战之际,反令第十三绥靖区王凌云所指挥之第二、第十五军南移襄阳、樊城地区,华中战场幕後主使者副总统李宗仁,终於原形毕露,十二月二十五日李宗仁与湖南省政府主席程潜等通电与共匪和谈,并要求先总统蒋公下野。至於华东战场之本身,当黄百韬兵团於碾庄酣战,向此增援之黄维兵团,恰停止於蒙城附近不动,待黄百韬兵团已被歼,黄维兵团复由蒙城向徐州前进,中途被围於双堆,故辽南会战中之廖耀湘兵团及徐蚌会战中黄维兵团(均为当时国军中之精锐),该两兵团之动机相同,结果也相同,或可谓黄维兵团重蹈廖耀湘兵团之覆辙;观夫匪我战争经纬,胜败之数,乃由此分野。

    又「军无辎重则亡」,这已是几千年前的老话;不管是采大後方补给制度或是采小後方补给制度,总归是要有後方,适时、适地、适切获得补给和补充,军队始能作战。当时匪军在作战中正规军的伤亡,是立即以军区部队依升级办法行单位补充,补给则采小求补给制度,亦即行面的补给,故匪军区部队兼有作战和补充正规军的双重任务;补给勤务及伤患後送等,均由民夫担任。於辽南会战中,匪军动员了军区部队十八个独立师及八十二个独立团,共约三十万人,另动员了一万三千八百余副担架,三万六千七百余辆大车(约等於一吨半之汽车),及九万六千余名民夫,随军行动;平津战役,匪军动员华北五省的军区部队及民夫支援作战;徐蚌会战,匪军动员四十余万军区部队,及两百余万民夫支援作战,达到一兵一民、一兵二民、至一兵三民;因此,匪军於作战中,一切补给和补充,均没有问题,当时之我军采大後方补给制度,不但一切补给品,均赖由大後方追送,一切兵员补充,亦由大後方追送,及将江南子弟送往关外战场补充,於辽南会战中,沈阳兵团之补给和补充全赖空运,廖耀湘兵团作战,除战斗部队外,没有任何勤务部队、亦没有任何补给和补充;平津会战,傅作义复置天津、塘沽之海上补给而不顾,将大军向北平市区集中,根本不要补给和补充;徐蚌会战乃好似在放风筝,风筝是徐州,风筝线是津浦路,拉著风筝线的是南京(首都),於会战尚未正式开始,蚌埠以北的津浦路及附近公路,很轻易遭匪军截断,於正式会战开始时,徐州数十万大军,就如断了线的风筝,随狂风暴雨而浮沈,杯水车薪的空投补给,如何能接济数十万大军作战,兵员补充及伤患後送等更谈不上,最後杜聿明率第二、第十三、第十六兵团於永城以北青馆集、陈官庄附近,因补给中断已久,无粒米可炊,连农地之麦都吃光,於此情势即所谓「军无辎重则亡」。

    华东战场,直接屏障南京、上海,徐州在当时之观念上,视为南京之大门,南京为全国之政治、军事中心,亦为首都之所在地,上海为全国经济中心,因此,华东战场之军事情势,南京、上海方面最为敏感,南京、上海方面之民心及经济情势等乃具有全国xìng,并立即反映到华东战场前线,而互成连锁反映;此际全国管制物价,首在上海全国经济中心宣告失败,全国各地亦随之宣告失败,物价一日上涨数次,金元券亦步法币之後尘宣告破产,jiān商富贾乘机屯积居奇,有钱亦买不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