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26 章(第1/4页)  中国骑兵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赶地进行生产。三连指导员赵有金(1943年牺牲)每天能耕两亩地,被评为模范;团长曾玉良天黑了还在地里忙活,被称为“铁汉”,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

    经过八路军的大生产运动,沙区的耕地补种上了粮食。外出逃荒的群众也陆续回来了。看见黄沙一片的荒地又蒙上了绿色,老百姓抱着八路军战士激动得直哭。地方政权组织也重新恢复起来,沙区的村庄又重新呈现出了生机。

    在沙区,刘春雷第一次听到了《黄河大合唱》。

    当时,边区行署的干部也到灾区参加生产劳动。傍晚收工的时候,宣传队的十多个男女排队站在村口,没带锣鼓乐器也没穿戏服,大家都不知道他们准备要干什么。反正周围已经聚集着许多围观的战士和群众,大刘也就挤在人群里看热闹。

    队列里,一个戴眼镜的青年走出来,用浑厚响亮的嗓音向大家发问:朋友!你到过黄河吗?你渡过黄河吗?你还记得河上的船夫拼着xìng命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吗?……

    听见这深情的吟诵,喧闹的人群立刻安静下来,刘春雷只觉得自己的心一下子被揪紧了。

    咳哟!

    咳哟!咳哟……冲上前!

    咳哟,冲上前!

    咳哟,冲上前!

    乌云哪,遮满天!波涛哪,高如山!

    第二十章沙区救灾(4)

    冷风哪,扑上脸!浪花哪,打进船!

    咳哟!咳哟……

    伙伴哪,睁开眼!舵手哪,把住腕!

    当心哪,别偷懒!拼命哪,莫胆寒!

    不怕那千丈波涛高如山,

    行船好比上火线,团结一心冲上前!

    咳哟!咳哟……

    紧张激情的混声jiāo错响起,在场所有人的面孔都涨得通红,无论是干部战士还是老百姓,全都被高亢的战斗呐喊震撼得泪流满面。

    整整四五天,骑兵们的耳边都萦绕着这激昂的曲调,从此,刘春雷就坚定地认为:《黄河大合唱》是全世界写得最好的歌曲。

    八路军的大生产活动是在敌人的层层包围中进行的。1943年,日伪在华北地区建立了密集的封锁线,仅在冀鲁豫边区就有据点一千零九十八个、封锁沟七百公里,把广大的乡村分割成无数的小块。

    与八路军相对峙的,除了日伪军,还有guó mín dǎng顽固派、地方封建势力以及见谁打谁的土匪。敌我势力犬牙jiāo错,一些地方名义上有共产党的政府,实际我们只掌握了方圆几公里的地盘,被戏称为“一qiāng打穿根据地”。这些地方没有防御纵深,主力部队待不住,地方干部办事要化装,运送物资要武装护卫,骑兵团就经常充当保镖队、救援队,在敌后来回穿chā。

    1943年,骑兵多次担任护送任务,从没有出过事。

    年底的一天,二连奉命护送一位干部过平汉路。以往,这种任务骑兵们干得多了,最多也就是出动一个排,这次却显得格外慎重,不仅全连出动,而且还由作战参谋李华珍带队。到了集合地点一看,整个护送队有穿便衣的,有穿军装的,加起来起码有一个营,把刘春雷他们吓了一跳,心说这一定是个不得了的大干部。跑去问李华珍,他还保密不肯说,直到任务完成回来才悄悄告诉二连长张起旺:那是新四军的陈毅军长,要到延安去开会。

    当时,根据地实施精兵简政,机关规模缩小,有些部队的团部都被撤销了。干部们也进行了分流,有的转移去后方大根据地,学习政权建设、军队建设的知识,为将来的反攻做准备,所以被称为“反攻干部”;有的就留在敌后游击区坚持斗争,就叫“咬牙干部”。

    骑兵团既要护送“反攻干部”安全过路,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